2010届上海语文高考课内名句默写(初高中).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0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0届上海语文高考课内名句默写(初高中).doc

2010届上海语文高考课内名句默写(初高中).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届上海语文高考名句默写附文学常识P.F.Productions制作著作第页共NUMPAGES24页2010届上海语文高考课内名句默写(初高中)附高中常见文学常识(一)名句默写范围初中部分(附课文阅读提示)(提示:正确显示内容需装配字体“华文楷体”与“华文隶书”,西文字体“Times”)一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H版八上/S版八下/新教材八下共同背诵篇目)阅读提示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本文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想要寄情山水,在山水间确实找到了乐趣:“如鸣佩环”的悦耳水声,使他“心乐之”,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活泼,“似与游者相乐”,更让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小石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幽深凄清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凄苦。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二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H版八上/S版八上/新教材七上H版背诵篇目)阅读提示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明朝人。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第二部分(第二~五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三黄生借书说♢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eq\o\ac(○,注)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