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印度身毒简介印度河流域古国名。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dus。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其领域有时亦包括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听说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身毒国,并在大夏看到从身毒国贩运来的邛竹杖和蜀布。张骞认为大夏在汉西南,而身毒在大夏东南,则身毒应距中国蜀郡不远。汉武帝听信此言,从蜀郡四道出使,企图从中国的西南地区经身毒通往大夏,但因当地少数民族的阻拦没有成功。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印度的古译名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夏﹞东南有身毒国。司马贞索隐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谓浮图胡也。清严允肇《洗象行》:雄姿几耐身毒战,猛力可代苍梧耕。古印度身毒的文化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身毒外来文化融为一体。古印度身毒的考证身毒(国名)即天竺也。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注,天竺国也。(此为佛教徒为了抬高印度身份逐伪作《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释迦氏谱》等书欲证明印度比华夏天朝诸民更正统,意为褒蛮陬为中土,贬诸夏为偏方。务在乎噬儒吞道,一直是后世的诟病,然而此举也让华夏历代对印度尊敬有加,除了王玄策与不信佛的初期蒙古,其他朝代都不敢对其兴兵,为两国做出了友好贡献。)《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述永昌郡内民族时,明确指出永昌郡内有身毒人生活,这表明随着经贸交往的不断密切,在东汉时,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永昌郡(包括今德宏)境内,已有身毒人(即印度人)长期居住生活。史记大宛传曰:大夏东南有身毒国。索隐曰:身音干,毒音笃。孟康曰:即天竺也。汉书西域传作天笃,后汉书杜笃传作天督。玄应一切经音义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称也。1994年,位于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县旧城的一个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东汉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长1.3米的环首铁刀、一件铜洗、一件铜鍪和十多个陶罐。出土的铜洗和铜鍪经是滇东北东川、会泽、巧家一带生产的朱提堂狼洗,环首铁刀也是当时滇东一带产品。文物部门初步推测墓主人应是沿西南丝绸之路至印度经商的商人。这批出土文物,证实了在东汉时期,内地的金属制品已随着商贾传入德宏乃至更远的缅印地区,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身毒国的经济交往之路已完全畅通。唐代时,经过德宏古道在缅印与内地间进行商贸交易的商人更多,樊绰在《蛮书》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