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送李十五王昌龄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杳无(yǎowú)隔,月影在寒水。【赏析】这是一首深情款款的送别诗。起句直抒胸臆,“怨别”二字为全篇定调,是全诗纲领。“秦楚深”写“怨别”之重。以“秦”“楚”两地(liǎnɡdì)之间的空间距离之远写怨情之深重,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体化。次句写景,对上句之“怨”作了渲染。“秋云起”,更添诗人之愁,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前两句,一写情,一写景,先主而后宾,以宾衬主,构成比附关系。也就是说,别怨起自楚地挥手告别时,既别之后,恐永不会,或偶而会之;聚散离合无常,飘忽不定。“秋云”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多与日暮、离恨有关。阴晦的秋云笼罩在迷蒙楚江之上,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第三句由写景转而叙事,写朋友之间的相识相守。“天长”一词,语涉双关(shuāngguān),一指时间之长,挚友相别,时间总觉得特别漫长;一指空间之远,暗扣首句的“秦楚深”三字,空间的辽阔,更加体现出挚友分别的怅惘。“杳无隔”,是写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牵挂,表明两人之间虽然在地理时空上,是远隔一方,但在心理时空上,却近在咫尺。第四句又转而以景作结,以“月影在寒水”这样凄冷的氛围映衬着悱恻的离情。后两句也构成了比附关系。诗人夜梦与朋友晤面,情投意合,哪料倏忽间,梦醒人去,一切如初,宛如皎洁月影投射在一江碧波之上,天亮之后,水中月痕亦了无踪影了。着一“寒”字,不仅写出了秋气之冷,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全诗语言洗练,意境幽远,耐人回味。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本诗的句法格式。这种句法格式即是借外物映写内心。内心意绪不直接言之,而借外物比说,更为(ɡènɡwéi)含蓄蕴藉。【思考】请简要赏析第一句的运用手法(shǒufǎ)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课堂互动(hùdònꞬ)探究2.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也是方言吗?普通话与方言有何关系?【提示】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zhùzuò)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全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话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方言来体现的。一方面,普通话和各方言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变体,与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guānxì)而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guānxì)。另一方面,普通话又不同于方言,它是一种最具有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3.用你的方言读下面(xiàmian)这几组字,看看同一组字或同一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声母)是否相同,并跟这些字或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进行比较,总结其中的规律。①父亲,胡琴;②脑袋,老戴;③黄,王;④街道,该到;⑤鞋子,孩子;⑥胡,吴;⑦李姐,理解;⑧轻松,青松;⑨袜,骂;⑩日头,一头;⑪姿势,知识。【名师点拨】有的方言中唇齿音“f”和舌根音“h”相混,所以可能“父、胡”的声母相同,如西南官话部分地区、闽南语等。一些方言中也有“胡、吴”声母相同的现象,即都变为零声母音节(yīnjié),如吴方言、粤方言等。有的方言鼻音“n”和边音“l”相混,造成“脑、老”同音,如西南方言、江淮官话、湘语、赣语等。有的方言中“鞋、孩”声母相同,是因为部分舌面前辅音“x”被读成舌根音“h”声母。有的方言里“姐、解”声母不同,是因为在方言中“姐”是尖音字,“解”是团音字。有的方言里“青、轻”声母不同,是因为“青”是尖音字,“轻”是团音字,如粤方言、闽方言等。有的方言中原本有轻唇音和重唇音区别的“袜、骂”的声母变得相同,都是鼻音“m”,如粤方言、闽方言等。有的方言中“日、一”同音,是因为用零声母代替了辅音声母“r”,如东北(dōngběi)官话部分地区、粤方言等。有的方言中“姿、知”同声母,则是由于一些方言没有“zh、ch、sh、r”这一组舌尖后音(翘舌音)声母,如大部分南方方言。4.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区别有什么特点?【名师点拨】方言间在语法上的差别相对来说要比在语音、词汇上的差别小一些。不过方言之间的语法差别会表现在语法的各个方面,而且差别是各式各样的。如北京话人称代词(dàicí)单复数要靠加不加助词“们”来区别: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但在陕西商县话里,人称代词(dàicí)的单复数却可以依靠声调变化来区别。现代汉语各方言里的名词都可以跟量词结合,但哪些名词能跟哪些量词结合在一起,不同的方言却可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北京话说“一把刀”,广州话却说“一张刀”,潮州话说“一支刀”;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却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在语序上,不同的方言也可能各有一些自己(zìjǐ)的特点。比如北京话说“再等一下”,广东梅县话却说“等一下添”(“添”相当于“再”);北京话说“给我一本书”,吴方言却说“给本书我”。[细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