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坐井观天》教案《坐井观天》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坐井观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坐井观天》教案1设计理念:以孩子为主体,重视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得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知识和能力: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2、发挥想象,理解寓意。过程和方法:抓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朗读感悟,了解他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中受到受到启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教学重点: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教学难点: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小火车,跑的快,比一比,谁厉害。”(出示字词卡)大话无边无际相信坐井观天口渴喝水抬头回答“孩子们,你们的火车跑的好快,我好喜欢,相信你们今天的表现更精彩。”(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复习学过的字词,巩固、加深记忆。)二、激发兴趣,乐学新知。从前,有一口老井,井里住着一只可爱的青蛙,有一天,一只小鸟唱着欢乐的歌落在了井沿上,它们俩发生了一次有趣的争论,它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板书课题)(讲故事历来受孩子们的.亲睐,课始安排能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孩子自由读课文并弄清:这篇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它们有几次对话?2、交流读懂了什么。(孩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朗读、交流是感知的基础。让孩子自主阅读,读中感知,实质是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3、(出示青蛙图片)一只小青蛙呀,坐在水井中啊,跳呀跳呀,从没出过井啦!(伤心地)(贴青蛙)4、(出示小鸟图片)一只小小鸟呀,飞到西飞到东啊,飞到井沿歇一歇呀。(高兴地)(贴小鸟)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读课文,找出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听听它们说了什么?1、第一次对话①指名读第一次对话。(课件5)②交流读懂了什么。③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并且加上适当的动作。(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地读,以读代讲,并在读中感知。)2、第二次对话①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课件6)②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吗?(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③实验:用纸裹成呈圆柱形朝上看,发现了什么?(用形象直观的摸拟观察代替烦琐的讲解,让孩子们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看似很难的问题。)④读青蛙的话,可以适当加上动作和语言。⑤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用“无边无际”说话。⑥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孩子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⑥读第二次对话并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课件8)3、第三次对话①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课件9)②用“一……就……”说话。(课件10)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课件11)4、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课件12)五、抒发感情,升华情感1、学了寓言后,你明白了什么?选择喜欢的方式交流。(课件13)(可写儿歌,可唱歌,可说一句话,让孩子们在学语文中适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其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利用文本范例,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2、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课件14)播放课件。(课件15——22)六、角色表演,情感定位1、孩子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表演后孩子评议。(课件23)(采用儿童喜欢的角色表演,让孩子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其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2、出示儿歌,让孩子齐诵: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青蛙,你错啦,天是无边无际的,你快出来看看吧。小朋友,记好啦,不学固执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儿歌把课文内容和思想有机地融合,孩子们在快乐的朗诵中不但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很好的定位。)《坐井观天》教案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并用“一……就”造句。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