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淮安方志漫谈丁志安淮安古属扬州。《禹贡》,“扬、徐二州,俱以淮为界。”淮安地在淮南,故为扬州辖境。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汉为射阳县,属于淮阴。《汉书·地理志》:“射阳县属临淮郡”注“应劭曰:‘在射水之阳’。”后汉时又属广陵。《后汉书·地理志》:“广陵郡射阳县故属临淮。”三国时废,地属于魏。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复立。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置山阳郡治山阳县于射阳境内,其时射阳县犹在。宋,南齐州郡志,射阳县系临淮郡属南徐州(今镇江)。山阳县系山阳郡属南兖州(侨置镇江)。南齐以后地方志,始无射阳县,不知废于何时。此后粱、魏、东魏、北齐、陈、周皆为山阳县属山阳郡。隋开皇元年(581)废郡。十二年(592)置楚州治山阳县。隋末臧君相据其县称东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降唐,仍名东楚州领山阳、安宜(今宝应)、盐城三县。武德八年(625)废西楚州(即盱眙)以盱眙来属,去“东”字仍为楚州治山阳。天宝元年(742)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楚州,属淮南道。楚州之名屡有更易,后唐天成三年(928)升为顺化军,元代州治皆改为“路”,楚州改为淮安路及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改为淮安府,直至清末(1911)历五百四十六年始废。但山阳县名则自晋代迄于民国三年(1914)始改为淮安,今仍从之。淮安之有志书,于古无征。其见之于记载,首为唐之《淮阴图经》,书既久佚,著者、卷帙亦不详。唯唐陆羽(733—804)《茶经》中存留十字而已。兹就见闻所及胪陈于后,以供研究史志者参考。(一)唐《淮阴图经》此书久佚,修纂者亦不详。仅存十字“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于唐陆羽《茶经·七之事》中。羽字鸿渐,竟陵人。上元初隐苕溪,自称“桑苧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有传。清初淮安诗人靳应升字茶坡,存此地名。山阳县南二十里,当即今二堡(俗称二铺镇)。(二)宋《楚州图经》二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地理类。《楚州图经》二卷。“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太受,时南宋淳熙十三年。”按此书久佚,仅存此著录而已。《浙江通志·选举》(卷一百二十六),吴莘,归安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山阳艺文志》卷一,列其所撰《修淮安府儒学碑记》一文,名下注“山阳人”,误矣。钱之望(1113-1199),字表臣,常州晋陵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襄阳府大军仓、镇江府通判、知光州未行知楚州、又知和州,终庐州。叶适撰《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见《水心先生文集》卷十八。(三)宋嘉定《山阳志》此书在明、清之交尚有传本。顾炎武(1613—1682)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十四颇有征引。(四)明成化《淮安府志》十四卷明知府仁和杨昶修,郡人广信知府金铣,太仆寺少卿顾达纂。《千顷堂书目》卷六著录。此卷久佚,今唯存邑人史敏成化《淮安府志后序》于《山阳艺文志》卷二,略云:“天顺辛己(1461)仁和杨永明公来作郡守而一新政教,留意郡志也己久。一旦谘于前史官广信守金公宗润以图成之,二公道合。于是延揽耆英,访询儒硕。搜书史,摭见闻。辑录词章,增收名胜,相与虚心讨论,研精去留。然后一郡阖十一州,自建置、沿革,郡名、郡表、风俗、宦迹、人物、诗文凡二十六条,可以观民风,可以兴道德,皆有关乎政教之大者。有图有文,若指掌,若观火,无隗乎史氏之遗意也。杨公既请少宗伯学士刘公祐之叙于前,复以简末属敏。”按敏字德敏,号松泉,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河南布政司右参政。(五)明正德《淮安府志》十卷图一卷明知府魏县薛[上斌下金]修,山阳教谕莆田陈艮山纂。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薛[上斌下金]系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正德八年至十五年任淮安知府。此志今存孤本,藏北京图书馆,并制成胶卷。(六)明万历《淮安府志》二十卷明知府沔阳陈文烛修,同知博县郭大纶纂。万历元年刻本,宁波天一阁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抄配本。陈文烛,字玉叔,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四年(1570)任淮安知府。郭大纶隆庆六年(1572)任淮安同知。(七)明天启《淮安府志》二十四卷明知府东平宋祖舜修,同知莆田方尚祖纂。清顺冶六年(1649)刻本。北京、上海、淮安图书馆皆有藏本。南京图书馆有胶卷本。高登龙有序。宋祖舜,字鹿游,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三年(1623)来守淮安。方尚祖举人,天启二年(1622)任淮安同知。高登龙序云:“是志也,讬始于东平宋公,总裁于知常方公。载辑则杨生时蕃、唐生缵修、刘生一炤。予愧[竹头下欵]启更不能赞一辞矣。”按登龙字时升,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八)明《淮安府实录备草》二十二卷清知府奉天牟廷撰修,吴怀忠纂。叙事起天启四年(1624)迄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图书馆藏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