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金刚经的结构工作开展情况金刚经的结构2021-01-1921:00:03小编:admin一.言教篇第一分:通过佛的日常行为传递一个关键,佛的生活本来就和众生相同,无忧分别。为全文众生本具佛性,生佛无分打下基础,同时,第一分把整个讲经的6个基本条件准备好了。、第二份:须菩提代表众修行者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如何降伏妄心,如何住菩提心。这个问题是金刚经全文的基础。全文32分,通过教(解释)、理(深入解释)、行(如何修行)、证(修成正果)逐步深入,并不断反复论证,最终得到离相(四相)、无住(不取相、法相、非法相)的答案。第三分:简单解释如何降伏其心:修行者/菩萨要有“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灭度”的心念。因此修行者/菩萨不可有四相之分,否则就不能修成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在佛的观念中:众生本来就是佛,涅槃本来如影相随,不再别处,众生只是被器界妄念所障避,未能识得的心的本性。所以,菩萨灭度一切众生,也只是让众生回归本性,只是点播而已,众生其实是自度的。如果菩萨有四相,就已经与佛法的本意背离了,也就不是佛法中的菩萨了。第四分:简单解释如何住菩提心:通过第三分离相后,说明通过“无相布施来住菩提心,即心如虚空,无住而住”,不住凡圣两边,不住迷悟两边,不住真妄两边,不住有无两边,。并在此经中首次说明修行佛法(此处指布施)的福德甚大。第五分:在第三分的基础上,除了众生无相之分外,此分进一步说明如来的法身无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因为佛陀所现的是色相不是佛陀的法相。佛陀的法身等同虚同,法相无相,凡眼无法识别。佛陀法身离一切相,平等无法,充满三界,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寂静不变。第六分:三到五分扫荡众生对有相、有住的妄想执著,担心众生能否受持奉行三到五分的无相和无住的说法(具体指:修行要无修,证悟要无证,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产生实信。佛陀,引导众生不要怀疑。即便在后世第五个五百年,只要有人能对此经产生实信,都会有无量的福德。因为他已经无四相、无法相、无非法相(空相)。通过此分提出无法相和无非法相的说法。在此分中,佛陀指出佛种种示教都是方便渡岸的船,所以无法相。第七分:通过前六分,扫除了对众相的痴妄之念,此分进一步扫除修行者对佛相、法相的妄持。如来无得无法。无有得所谓菩提之法,因本就无有所谓的菩提佛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分:通过3~7分,佛陀揭示了佛法无得无说,法性为空,三贤十圣,佛陀示教都只是借筏渡河罢了。但又恐人对受持、读诵此经书的功德讥为虚无断灭,因此在此分用七宝布施做比较,说明受持、读诵此经书的福德大过七宝布施。并进一步说明此经是三世诸佛之母,说明此经功德之大。小结:通过一到八分,针对如何降伏妄心,如何住菩提心的问题,说明众生修行的过程要离相无住,离我想、他相、众生相、寿着相、有相(有法相)、无相(非法相),并说明修行的结果也是无佛像(无得)、也无法相(有法可得)。即便如此,修行的福德甚大,众生要坚持。9~18分,进一步深入说明。二.深解义趣篇九到十八分进一步从修行者和财布施、身布施、法布施的交付引申:如何降伏妄心,如何住菩提心两个基本问题的理解。第九分:从小乘佛法的角度,说明小乘行者修行征得的四种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是空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因为一旦由此妄念就执了四相。第十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说明佛陀在然灯佛处修行也无所得。说明佛果性空,无法可授,无人可得。通过此分,为众生拆去授记相、严土相、佛果相的种种障碍。“应无所住“不是不积庄严刹土的福慧资粮,更不是执取物授记、无佛果的断灭知见,而是要我们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楼阁宝树的佛土,庄严自性的无相法身。第十一分:佛陀再次以恒河沙数珍宝的财布施,比不上受持、为他人说般若经书的法布施的福德。佛陀此处并没有否定财布施,但财布施是有为法,布施是有限的,所得功德也是有限的。而法布施是无为法,可以无限布施,因此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第十二分:承接十一分,进一步说明正法流布的更大福德。所谓正法流布,即是指“随说是经”,即随顺从生而说,包括随说之人、随说之义、随说之经、随说之处。法音流布处,即有佛,当然收一切世间天人华香、珍宝所恭敬供养。第十三分:通过十一和十二分已经比较了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此分进一步比较了身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虽然身布施大于财布施,但是尽管七宝散尽,身名放舍,内外财施,仍然不如法布施可以令人返本归源。法布施的福德大过身布施的福德。第十四分:经过前三分财布施、身布施与法布施的较量,令众生终于明白般若的无限功德,此时须菩提深解义趣,得四相寂灭,认为若有人能受持此经必会无四相,而生实相,起忍辱大乘行。佛陀很欣慰的重复说明众生应以般若智慧,心不住色,不住四相,忍辱修行,圆满菩萨自利利他的功行事业。受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