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刚经如何修行工作开展情况.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金刚经如何修行工作开展情况.docx

2024年金刚经如何修行工作开展情况.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金刚经如何修行工作开展情况金刚经如何修行2022-03-1123:00:01小编:admin[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应如何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二)如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