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雷雨》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雷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雷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生字“垂、彩、虹”。2.抓住事物感受雷雨前后大自然的变化。3.拓展语用,会用“越…越…”等词语准确描述事物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事物感受雷雨前后大自然的变化。难点:联系生活感知,观察并描述事物的变化。【教学重难点】课件、平板资源【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感知雷雨1.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雨?(下雨的情景)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是雷雨和这些雨有什么不同?(雷雨一般出现在夏季,伴随着打雷)【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二、积累生字,认识雷雨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学生读)2.指名读,一个学生读一段,其他同学听,做标记反馈。(正音)3.要把课文读好,可要先认识生字宝宝,你想让老师教你写哪个字?(出示四会字投票)4、指导写“垂”字:我们看看这三个“垂”,哪个字正确?垂字的三横长短不一,是锥型结构,从中可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1)我们来看它的象形字像什么呢?(树枝因硕果累累而坠向地面)经过漫长的演变,“垂”字就成了今天横平竖直的模样,中国的汉字真神奇!我们一起来把它写好吧!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生字投票了解学情,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读中感悟,体验雷雨1.课文写了雷雨前后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把它们画出来。2.学生汇报有哪些景物,全班读原文。(板书)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彩虹(教字)、乌云、叶子、蜘蛛、树、蝉、青蛙等板书:动物:蝉、蜘蛛、青蛙变:天气:乌云、雷雨、风越来越景物:叶子、树、彩虹渐渐3.蝉、蜘蛛:平板推送分类雨前: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雨后: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你为什么这么分?(雷雨前,蜘蛛….雷雨后,蜘蛛…..)为什么4、5、6段没有写蝉和蜘蛛呢?(雷雨中,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文章就是按照同学们说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结构来描写的。3.既然下一场雷雨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从文中找一找有哪些描写变化的词?渐渐、越来越【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四、感受变化,回味雷雨过渡: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1.文中用“越来越”、“渐渐”这些词写了什么景物?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2.把文中出现的其它事物用上“越来越”说一说。文中是怎么写的?读一读。再用“越来越”说一说。3.雷雨中还会有哪些人或者事物发生变化?和同桌说一说,汇报。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撑伞的人越来越多。4.我们用了越来越、渐渐等词语表达了雨天的变化,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你们能不能用上越来越说说你遇到下雨时的变化?4.把下雨时的变化打写在分组研讨上。5.你最欣赏谁的变化,为什么?【设计意图:抓住变化,由点及面,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推送阅读,元认知检测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雷雨前后会有哪些变化,老师这里有还一篇文章写的是山间的雨,想读吗?推送给你们回去认真阅读,作者是怎样观察山间的雨的。2、完成元认知的小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雷雨》教学设计2【教学理念】:紧扣单元教学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开展教学;本单元围绕着导语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句话来体会感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价值观的引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随文认识巩固需要认识的四个生字:压、乱、垂、虹3、给课文分自然段,明确1-3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景象;4-6自然段是描写雨中景象;7-8是自然段描写雨后景象。4、质疑。【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雨,问:“你们知道多少种雨?”(微雨、烟雨、细雨、阵雨、春雨、雷雨、秋雨……)2、对,有一种雨,是大自然中的杀菌清新剂,也就是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板书“雷”。3、齐读课题。二、质疑,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1、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一些引起人家思考兴趣的问题吗?2、很好,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种懂得学习的表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