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文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图像与文学.doc

图像与文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今时代是一个传媒时代,即信息时代或电子时代,图像文化侵占了本来属于文学的领域,使文学边缘化,图像化的转向与扩张使文学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这是文学在现代语境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方面,文学阅读被观看所代替,人们从读者转向观众,不习惯于直接面对白纸黑字的“阅读”,而是通过被影像大量改编过的影视作品去“观看”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或经电子图像被重新解读、阐释。在影视作品中,虽然也有文字,也是被挤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作为影视的辅助品。另一方面,文学走向大众化、世俗化。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许多作家为了迎合大众消费的需求,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一味的在作品的内容、形式甚至是名字上大做文章,大肆炒作,吸引人们的眼球。从文学本身的性质来看,它被图像化并不是坏事。都说“文学是形象思维”,只不过文学所展示的是思维的诉诸于想象的图像,传媒时代的图像则是直观的、诉诸于视觉的图像。这样说来,传媒时代的图像化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解文学,而且还有助于理解文学,特别是有助于大众对于文学的理解。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传统意义上的、正宗的文学被边缘化了。因为电子传媒的发展只是一个技术原因,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开始屈从于市场化下的消费原则,不顾责任与美感,追求利益与快感,人心浮躁,难以静心。书店越来越少,影院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文学困境,悲观者认为文学将会终结,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者在坚守着文学,执着于文学研究。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不愿看到它消失,文学有何独特的魅力呢?这是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语言、有思想,失去了语言,我们就失去了思想和意义,生活就会变得无味。随着语言文字的抽象化,人类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实现人类精神的超越,这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人性不断提升的过程。文学在其中所担当的责任无以替代。正是由于文学的这种特性,我们才必须要坚守她。若任其发展,人们会迷失自我,理性精神会缺失,快感代替美感。正如彭亚非在《图像时代与文学的未来》中所说:图像叙事停留于表面印象和表现为即时消费的特点,使人们满足于对事件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因此往往不容易将人们引入对事件本身的沉思、分析乃至怀疑,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图文并茂的文本更容易接受,多数读者属于普通读者,他们数量庞大但接受水平有限,而经典文化的读者则成了一个相对孤独的群体。文学图像化、大众化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我们不仅要承认和接受“文学被图像化”的现实,而且应积极的做出回应,探索个中原委,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文学传播及其大众化的一个渠道。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文学的边界。寻求文学在传媒时代的转化再生,就要努力发掘文学的独特性,使其不可替代。当下文学与图像结合或与网络结合,形成混合体的新媒体文学形态,这种文学的泛华也是人们为文学寻找生机的一种形式,但把握不当,其文学性就会在娱乐化中被消解。所以,不管文学的边界如何拓展,都要坚守文学的人性关怀和心灵诉求,坚守文学自身的责任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