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知识点汇总.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知识点汇总.pdf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知识点汇总.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动脑筋:你能总结出隋朝可以重新统一南北的条件吗?(可以讨论)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3、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间:在在位时开凿。从________年起。观察教材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3)三点:中心在,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练习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第二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①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无道,终于导致。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陷于。②灭亡情况:隋帝在被杀死,灭亡。2、唐朝的建立:年,反隋的贵族,进入,建立。就是唐。3、唐太宗即位:为李渊次子,曾被封为,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就是唐,年号。(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的原因):①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②政府要,发展;③皇帝要,善听;④大臣要,统治。1/4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①经济:重视,减轻,同时注意“”。②政治:下令,革除“”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③注意和。3、治世局面的形成:①政治,②经济,③国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三)女皇武则天阅读教材9—10页完成以下问题1、从皇后到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晚年称,改国号为。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的、的政策。3、统治的影响: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人称她的统治“,。”巩固训练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有()A、皇帝要勤于政事B、大臣要廉洁奉公C、政府要轻徭薄赋D、君臣要讲气派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光武帝C、唐高祖D、唐太宗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A、589年B、618年C、907年D、1840年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处()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8、以下著名大臣中,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是()A、长孙无忌B、魏征C、房玄龄D、姚崇9、《沁园春·雪》中提到了“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指的是()A、唐高宜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0、唐太宗革除“民少吏多”弊政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全国的统治B、减轻人民的负担C、改善君民关系D、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①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②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③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2/4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④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