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水族与苗族和谐关系探究水族与苗族和谐关系探究摘要世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的水族与苗族,世代和睦相处,民族关系融洽。这为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关键词和谐关系水族苗族怎雷村作者简介:吴大旬,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196-02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聚居着水族与苗族。两个民族长期友好相处,堪称和谐、文明的典范。本文就其原因试作探讨。一、生产生活的交错提高了互信互助在怎雷村,经济类型主要以稻作为主,是典型的山地农耕经济,农业成为这里的水、苗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农忙季节,特别是在春耕和秋收两季,村寨里的水、苗族同胞,无论是亲戚还是邻里,都会互相帮助。这种比较简朴实效的同耕合作意识,在这里显得特别成熟,成为有利的生产方式。所谓同耕合作,就是几个家庭以合作互助的形式,首先帮助某一家的农忙,然后再反过来帮助另外的家庭,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的。同耕合作的思想并非简单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家庭、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般来说,同耕在某一家,大家忙完了农活,就到那家去吃饭。在干农活时,彼此交流生产经验,聊日常趣事;在田间劳作时,更是少不了乐趣。这无形中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增加了情感。这种同耕的劳动合作,不仅保证了单独的个体家庭能在农忙时节完成生产农事,而且在宝贵的时节将整个村寨的农事活动顺利完成。这种自发的互助合作精神,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怎雷村的水族和苗族由于受到种种地理格局的限制,在单独的个体家庭中,劳动力更是显得十分有限,而把有效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合理分配,十分必要。这种轮流互助的生产活动,是不误时、不误工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这种同耕合作的精神还体现了家庭、亲属、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这对于建立水、苗族和谐的民族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二、在语言学习环境中促进情感交流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产生使得人类更易于交流与沟通。随着民族语言的逐渐形成,于是就形成了一群特定的人类共同体,这个独特的共同体在语言上互通,使得他们的心里有着不可分割的认同感。在怎雷村,水、苗族两个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很少发现有什么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与他们共同的生活地域特别是在语言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密不可分。他们居住的格局比较密集,日常生活也会互相渗透。两个民族见面打招呼,需要彼此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特别是农忙时节互相帮助的时候,两个民族的交流就体现在语言上,有着一种自觉的包容心态,相互理解和支持。这里的水族和苗族基本上都懂得两种语言。苗族人口中有90%以上的人会说水语,而水族中也有80%以上的人能说苗话,他们将之运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友好交流。怎雷村水、苗族两个民族长期情感交融,其重要的支撑就是相互学习不同的民族语言。三、婚姻互通的基石形成亲属制度怎雷村的水族和苗族是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民族,他们互通婚姻,在家庭和社会链带中形成了比较特殊的亲属制度。两个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组成婚姻家庭后,很多不同的文化会在相濡以沫的婚姻家庭中不断得到调适,这是两个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缔结了亲属关系网,在家庭亲属制度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网络在维系着。如果一个苗族女子嫁给一个水族青年,两个人的婚姻中就交织着双方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亲属网络。这在很多利益上是共存的,彼此间由于有了缔结亲属关系的缘故,从而互相包容,联络着世代的友好关系。这种包容和调适,在怎雷村有着很好的体现。如在丧葬仪式中,根据水族古老的习俗,除了水质产品外是不能吃其他肉质和动物的油脂的,即便是同属一个宗族,在血缘上有缔结关系的,当这个群体中有老人去世了,整个宗族的人都要忌荤吃素,直到落土安葬后为止。这是水族奇特的习俗方式,主要是为了纪念他们共同的祖先,慎终追远,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是加强民族内部认同的主要来源。如今,怎雷村的这一民族习俗在改变,水族从丧葬仪式的禁忌中学习苗族,他们中要是有老人去世,可以跟苗族一样不用忌荤。这种文化上的相互参透与包容,体现了民族团结,这里的水、苗族亲如一家,其思想观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四、矛盾纠纷的正确处理在怎雷村,水、苗族两个民族之间很少出现大的矛盾和纠纷。一般的小矛盾,也很少酿成两个不同民族间的大矛盾。村民有什么问题,一般经过村委会的调解基本上就可以解决。如果遇到大的矛盾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一般都会交由国家法律机关处理,但在怎雷村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这里的水、苗族生活在半山腰上,地势地形奇特,梯田景观别有韵味,水源往往会短缺并形成矛盾的聚点。但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充当调解人的村委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