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文编号:1022018年怀化市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封面页)学科类别:小学数学论文题目:借助生成引导分享思考——“握手次数”问题的教学反思作者姓名:贺黔梅作者单位:中方县中兴学校专业职称: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中方县中兴学校邮编:418005联系电话:15974008869借助生成,引导分享思考——“握手次数”问题的教学反思【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足学生独立探究的时空,这样才有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产生,教师需要一双慧眼,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且有层次地借助这些鲜活的资源,引导学生分享、思考,让学习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关键词】独立探究借助生成教师引导分享思考课前思考:本内容属于“稍复杂的组合”,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搭配”中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排列”、“简单的组合”的基础上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学会用符号、序号、字母等表示事物,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序思考,并且初步感知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书中安排的例题是“比赛场次问题”,其具体的学习内容(例题)并不难,教学的重心不在于寻求例题本身的结果,而在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从简单情形入手思考,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所以我选了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握手次数问题”作为例题:“4个好朋友久别重逢了,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教学中应让学生首先体会到:遇到例如“10个好朋友见面了,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用连线、画图、列举等方法去解决的,但是,做起来复杂麻烦。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去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取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片断】(一)探究活动PPT呈现改编后的例题:“4个好朋友久别重逢了,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师:“每2人握一次手”是啥意思?生:每两个人只握一次手,不能重复。师: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读学习要求:议一议:怎样握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握一握:按你们想出的方法去握握手。记一记: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握手的次数。(独立完成,记录到学习单上)推一推:推选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表示方式上台展示。学生按要求学习,教师深入各组,寻找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二)反馈交流师:老师搜集到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请看第一幅:师:看懂了她的方法吗?生站起来跑上讲台:老师。她重复了。师:你能把她重复的次数标出来吗?生:用笔一一圈了出来。刚好重复了一半。师:如果这个算式不变,你们能加一步,得出正确算式吗?生:12-6=6(次)生:12÷2=6(次)师:看得懂这两种算法吗?生:12减6我看得懂,因为重复了一半。12除以2我就不明白了。生:因为重复的次数与没重复的次数各占一半,求其中的一半,肯定除以2了。师:笑着问做错的孩子,你弄明白了吗?请更正。师:老师还发现了这种表示法,谁读懂了这位同学的表示法?生:1号先跟2号、3号、4号各握一次手,就没有他的事了;2号再跟3号、4号各握一次手,她又没事了;剩下的3号和4号再握一次手,所以一共握了6次。师:评价一下她的表示法吧!生:这种表示法简洁明了。生:她做到了有序思考。师:看来有序思考真好,别人都能读懂。师:在她的表示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号握手次数最多,2号比1号握手的次数少,3号又比2号少,4号握手次数为0。生跑上讲台:老师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握了3次,2号已与1号握了,所以只要再握2次;3号已与1号、2号都握了,所以只要与4号再握一次,而4号已与1号、2号、3号都握过了,所以不要再握。师:谢谢你的精彩解说。其实每个人都握了3次手。请看(指着学生的连线图)2号已与1号握了,所以只要再握2次,合起来是3次;3号已与1号、2号都握了,所以只要与4号再握一次,合起来也是3次,而4号已与1号、2号、3号都握过了,总共握了3次,所以不要再握,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师:前边同学用了列举法、连线法,下边这位同学更绝,他绝在哪儿?生:他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每一种方法表达得都很清楚。遗憾的是第二种方法列式计算的单位搞错了,都应该是“次”,他太粗心了。师:笑着问这个学生,接受他的批评吗?师:他的列式计算看得懂吗?(异口同声地说“看得懂!”)那我要向你们提问了。师追问:“4-1”求出的是什么?生:每个人自己不能与自己握手,所以只要握3次手。师:“3”、“2”、“1”各表示什么?生:“3”表示第一个人要握3次手,“2”表示第二个人再握2次,“1”表示第三个人再握1次。师:那么人数和所列算式有什么联系呢?(初识规律)生:握手总人数减1等于每人握手的次数,把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