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热]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好的制度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设备科职责设备科是全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主管主任的领导下,参加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全过程。负责医疗设备的购置规划、立项论证、申报审批、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维护保养、培训使用、报废鉴定、配合财务科完成医疗设备的调拨使用及报废报批工作。二、医疗设备购前论证制度(一)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设备购前综合论证工作。(二)医疗设备购前论证会由相关专家参加,申报科室负责人参与。(三)凡购置价值5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购前论证工作。经论证许可后方可进行采购申报。(四)申购科室在申请购置医疗设备论证会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阐述:1、应用论证:重点说明学科、临床应用必需理由;2、市场论证:重点描述所申购设备的市场应用状况;3、配置论证:提供详细的需求配置清单及功能要求;4、人员和场地基本条件论证;5、效益论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三、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一)任何医疗设备采购必须严格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设备。(二)采购进口医疗设备要依据《海关法》和《进口产品注册标准》、有《进口产品注册证》、有报关证明和完整的商检报告(免检产品除外)。(三)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组成:主任、分管副主任和设备科、财务科、使用科室相关人员。(四)医疗设备采购方式:大中型医疗设备由政府采购医院进行招标采购;临床常规医疗设备实行打包询价、比价采购;临床急需医疗设备的采购经主任办公会批准,院内组织三家以上公司参加,并参照近期市场招标结果,进行议标采购;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购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性价比最优的产品。(五)按照医疗设备的管理范畴对甲、乙类医疗设备要在取得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核发配置许可后方可招标采购。(六)大额维修零配件采购:由设备使用科室根据设备故障诊断情况提出书面申请,并详细说明故障技术情况,设备科负责人进行确认并上报医疗设备主管主任审批后,方可安排采购。四、医疗设备验收制度(一)医疗设备开箱验收应有供货商、使用科室负责人、医院主管领导和设备科负责人共同在场。(二)使用科室和设备科人员对开箱设备应现场逐件开箱、逐件清点、逐件登记。(三)设备包装箱在验收未结束前严禁移离验收现场,直至全部验收工作结束,且对包装箱进行认真查看后,方可处理。(四)设备验收文件需现场由医院参加验收人员和供货商验收代表,按照采购合同要求及设备运行状况共同签名确认。(五)对于随设备的操作手册、维修手册等重要文件,需进行仔细登记,并由保管人在验收文件上签名确认。(六)设备科根据验收完成文件和发票原件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确认手续。(七)未经验收的医疗设备严禁投入临床应用。五、医用计量器具及压力容器管理制度(一)全院的计量管理工作由设备科负责。(二)各使用科室由护士长担任计量管理员,组成全院计量管理网络,共同承担全院的计量管理工作。(三)按照检定规程严格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定期将强检器具送到检定部门检定。(四)根据计量器具种类建立技术挡案并实行统一编号,做到帐物相符。(五)凡涉及国家规定列入压力容器医疗器械的使用科室,在使用设备前需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六)涉及国家规定列入压力容器医疗器械的操作者需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七)设专人负责全院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的维护工作。(八)对列入强检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压力容器不得继续使用。六、医疗设备维护及维修管理制度(一)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管理(三级保养):1、一级保养:使用科室指定专人对所使用的设备,每天进行表面除尘和基本参数校正。2、二级保养:设备科配合并指导使用设备科室管理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3、三级保养:使用科室对所分管的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参数校正,包括内部除尘、机械部位加油、除锈等。(二)设备维修管理1、设备科负责日常维修力量的调配及全院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完成。2、设备科和使用科室应共同做好医疗设备的技术验收、保修期内维修登记、保修期到期前设备状况总结、设备维修记录(自修或外修)、关键零配件来源、使用记录。3、维修中由于故障特别复杂或零配件采购困难,应及时通知设备使用科室,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4、维修中遇到难以判断或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设备科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5、对返修率高的医疗设备,设备科应及时向上级报告。6、设备科应严格把好报废设备鉴定关。7、设备科应经常与所管设备的使用人员进行工作交流,积极听取设备使用人员对所用设备的反映,了解设备的使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