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docx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docx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蔺海波《中国教育年鉴》是由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编撰,按年度向国内外发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专业性志书。1982年,《中国教育年鉴》问世,成为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工作资料工具书,从1987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按年度出版,迄今已经出版20余卷。《中国教育年鉴》承担着准确、系统记载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鉴往知来,服务现实,保存史料,惠及后代的历史使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做好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教育年鉴的定位越来越准确,即:它是教育管理决策、教育科研的参考;是教育系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园地;是宣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的窗口;是为热心关注和研究中国教育的读者提供信息资料的载体。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教育年鉴已经逐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帮手,成为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各界了解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国教育年鉴》还销往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教育使领馆的必备赠书和国外研究中国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教育年鉴》已因其重要性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年鉴》在编撰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稳中求变,在继承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5卷《中国教育年鉴》在全国第二届年鉴编校质量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在教育部年鉴编辑史上是第一次。紧随其后,2006卷、2007卷《中国教育年鉴》又相继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年鉴编校质量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三连冠。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年鉴编撰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要认真查找不足,研究和探讨新形势、新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推动年鉴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使年鉴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一、开拓创新,近年来年鉴编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中国教育年鉴》的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领导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办好年鉴的关键。从创办开始至今,年鉴的主编一直由办公厅主任担任,办公厅每年都将年鉴编撰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把年鉴的编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主编、副主编对年鉴的编撰工作提前部署,在选题策划、文稿审阅和照片选定以及图片文字说明等各个方面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同时,办公厅领导一直积极帮助年鉴业务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年鉴的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同样高度重视年鉴编撰和出版发行工作,确保了在出版社任务多而急时,年鉴也能正常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的同志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与年鉴编辑部密切沟通,通力协作。强有力的领导和全体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精益求精,保证了年鉴编校质量的高水平和出版发行的顺畅。第二,目标明确。从2005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确立了“博大精深”的目标追求。“博”就是内容广博,“大”就是信息量大,“精”是指选材要精当,“深”是指在题材开拓上要有一定的深度。编出年鉴容易,编好年鉴不易,要真正做到“博大精深”就更不容易,需要编撰人员胸怀全局,既要熟悉和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熟悉和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既需要一定的文字工作水平和编辑工作技巧,又需要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地踏实工作,坐得住冷板凳。年鉴的编辑工作要求编撰者在视野开阔、思想解放的同时,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一方面需要努力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提高政治鉴别力与政策水平,为做好年鉴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熟悉和了解年度教育工作重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创新的新举措、新经验以及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这样,年鉴的内容才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新世纪新阶段教育的深刻变化,才能切实地为教育决策、研究等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编辑工作还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年鉴编撰理论和编辑业务,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和编辑质量。确立“博大精深”的追求,实际上是为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很高,而且很难说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但我们确实是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第三,创新机制。积极做好与各撰稿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年鉴的一级撰稿单位80多家,二级撰稿单位高达2000多家。为做好年鉴的编撰工作,加强与一级撰稿单位的沟通联系和工作协调十分重要。2005年起,编辑部建立了特约撰稿人和特约审稿人制度,特约撰稿人多为一级撰稿单位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年鉴稿件的组织编写和初审工作;特约审稿人多为一级撰稿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