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沿袭了千百年的拜年习俗也随之变化着。首先让我们来说说拜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假期选择了新的拜年方式。电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拜年稀罕事,那时电话姓“国”。只有一些国家机关或高干家中有那种古老的转盘式电话。因此,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写信、发电报是最常用的拜年方式,电话拜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稀罕事。上世纪80年代,公用电话已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但由于数量有限,加上人们拜年就集中在那一两天时间。于是,我们常常能看见公用电话亭前等候打电话的人们。1992年到1993年时,BP机的蜂鸣声曾此起彼伏地响彻在北京街头。那时一台MOTO的中文大屏幕寻呼机市值2000多元,可不便宜呦。126台在那几年过年时的火爆劲儿,把那些接线员累得抓了狂。手机短信从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成功发送开始,短信只走过了15个年头。对中国而言,短信从2000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2001年10月20日,移动G网手机现身北京。2002年1月8日,联通C网在北京开通运营。2002年5月1日,中国移动和联通实现了手机短信互通。正是在这种奇迹般的增长中,手机短信不但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从观念上对传统年俗进行挑战。网络视频未来,网络视频拜年才最IN。自2003年起,春节发电子贺卡拜年渐成时尚。而今年,通过制卡软件,自己动手DIY的电子贺卡最吃香。另外,许多相隔两地的亲友们,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网络视频拜年,真正告别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通讯时代。“新年俗正在形成,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会推动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教授说,“短信拜年,从本质上说还是对传统的延续,还是对亲情的延伸,古人作揖,今人握手,短信拜年改变的无非是形式,从数字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普及率看,短信拜年、视频拜年,甚至将来的全息拜年都会形成一种新的年俗,关键要看什么样的形式更符合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一夕一朝之间,过年方式一直在变,但是人们追求和谐、团圆、欢庆的愿望没有变。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春节传统应当保持和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新的元素的加入肯定会使春节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丰富,会使春节更有活力更有现代感。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一些新的交流方式的产生会使我们的春节更加温情。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春节始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珍视春节文化,用心关注春节文化的发展。新年快乐!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