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pdf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A.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B.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C.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2.西周晚期师㝨簋铭文记载,周王派师㝨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B.客观推动华夏认同的形成C.铭文记载反映历史全貌D.诸侯的权力义务实现统一3.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A.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B.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C.具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D.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4.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5.据如表推知,光武帝的度田措施旨在()东汉光武帝度田(丈量土地)的相关记载内容文献《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下》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垦田),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后汉书·刘隆传》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十六年……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下狱死者十余人,于是南郡太守刘隆亦《后汉纪》卷七《光武系狱,上以隆功臣也,免为庶人。皇帝纪》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增加政府赋税收入D.重构封建经济基础6.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7.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8.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这表明当时()A.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B.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C.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D.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9.唐德宗时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神宗时提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康熙帝实行“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赋税征收长期以人丁为主要标准B.农民赋税负担逐步加重C.封建政府一贯重视缩小贫富差距D.赋税征收方式日益简化10.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A.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B.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C.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D.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11.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12.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