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地理.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3届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地理.doc

2013届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地理.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3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地理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按照题号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纸)相应的答题处,否则不得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2012年7月2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途径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方海航道抵达冰岛,在冰岛开展为期5天的访问和调查活动,再经挪威和丹麦的公海海域从北冰洋高纬地区返回楚科奇海,经白令海返回,总航程预计为17000多海里,共计90天,预计9月29日返回上海港。完成1—2题。下面四幅图中,与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时间最接近的是2.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总航程过程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从青岛出发时,青岛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在冰岛开展访问调查活动时,会遇到漫长的黑夜与短暂的白天C.返回上海港时,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青岛的正午太阳高度D.青岛的日出时间总是比上海的日出时间早下图是我国东部4城市日照时数(曲线)和降水量的年变化图。回答3~4题。010015050200250300日照时数(小时)降水量(毫米)甲乙丙丁3.图中4城市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A.丙甲乙丁B.乙丙丁甲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4.5月份,丙地日照时数大于丁地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度大B.正午太阳高度大C.受低气压控制D.白昼时间长且多晴天读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5~6题。5.关于图示各地风的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A.北京吹干冷的西北风B.郑州吹暖湿的东南风C.武汉风力大于长沙D.北京和平壤的风向相似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可知,图示日期A.平壤风和日丽,晴空万里B.东京可能出现阴雨天气C.福州阴雨,气温较低D.北京气温的日较差小于淮南下图为三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7~8题。7.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三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A.甲>丙>乙B.甲>乙>丙C.丙>甲>乙D.丙>乙>甲8.乙可能是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10.图中②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D.重熔再生读表,回答11~12题。1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12.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回答13—14题。13.箭头a和c的运输方式是A.管道运输B.高压输电C.水陆联运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水14.有专家指出,d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途河水渗透补给地下水,增高地下水位B.沿途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C.沿途地区海水大量入侵D.增加了沿途地区湿润程度,降水增多读加拿大主要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回答15~16题。15.影响加拿大铁路和城市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农业D.人口16.与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①植被覆盖率②土壤类型③水源分布④种植业区=5\*GB3⑤工业区=6\*GB3⑥人口分布A.①②③B.④=5\*GB3⑤=6\*GB3⑥C.①②④D.③=5\*GB3⑤=6\*GB3⑥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17.下列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区冬季多雨是受冬季季风影响B.Ⅱ区中部极端干旱是由于常年受信风控制C.Ⅲ区夏季多雨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Ⅳ区沿岸多雾是由于暖流影响18.该区域正在建设世界著名绿色工程(图中阴影部分所示),该绿化工程最为广泛的树种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右图是“某市1990~2000年不同方向人口密度分布曲线”图,回答19~20题。19.1990~2000年该市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是A.人口向市中心集中B.人口向郊区发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