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分析.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分析.docx

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分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上游乘用车市场成长空间巨大1.1国内乘用车市场具备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财富快速积累,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投资和出口的提升,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期。2009年底,中国汽车保有总量为628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的保有量为仅为2660万辆。过去十年乘用车产品市场复合增长率高达28.2%。在未来五年内,由于受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影响,中国乘用车市场会有较长时间的景气,预计销售复合增长率将为15%。图一:中国乘用车市场产品销量(万辆)及销量增速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快讯图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同比增速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图三:2007~2010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海外汽车市场复苏趋势明朗07年底以来的金融危机重创欧美等成熟汽车市场,此后汽车销量经历了18个月的负增长。09年美国国内汽车销量甚至下降到1982年以来最低水平,全年汽车销量仅1246万辆。09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世界经济逐渐开始企稳回升。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回升,带动汽车制造行业逐渐开始复苏。图四:美国09年以来乘用车销量(万辆)及同比增速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1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00家,2007年调查表明,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了7580家。2008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汽车产业大幅滑坡的情况下,我国零部件行业仍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0.75亿元,比2007年增长23.85%。销售产值亿元,比2007年增长24%。零部件产值占整车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72%上升到82.6%,受益于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09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收入达到万亿元,较08年增加23%。尽管钢材、铜、橡胶等产品的价格处在历史高点,但凭借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和低廉的人力资源价格,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保持在8%—10%左右,是国外同行的两倍左右。据统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将达到1.43万亿,实现25%的增速。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但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行业集中度非常低,企业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有80%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企业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薄弱,跟不上整车企业产品开发的步伐。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只能进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低端车型的配套体系,或者作为二级供应商向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供货,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差。2)产品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还有待提高.3)技术创新层次和质量有待改进,国内申请汽车技术专利80%左右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较少。虽然多数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实现本土化生产,但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方。2.2我国合资、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合资、独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开发、资金实力、配套经验和品牌价值等方面,远远优于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借助在海外市场同跨国汽车企业的配套经验,顺理成章的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合资整车企业的几乎全部车系和国内自主品牌中高级车型的零部件配套市场。这些合资、独资的零部件企业主要作为一级供应商存在,面对下游整车厂,具备一定的谈判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占到60%份额,轿车零部件行业达到80%,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也开始收缩战略,如果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够抓住机会,加快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则有望逐步提高国内的市场占有率。2.3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综合实力强、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企业开始进入合资汽车企业的中低端车型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部分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由于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激烈的市场竞争,乘用车整车企业的产品价格下降的压力始终较大。为了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整车企业只能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进一步降低产品售价。合资、独资零部件的产品成本下降空间已经不大,整车企业寻找新的零部件供应商的愿望非常强烈,供应链重塑的阶段已经到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非常突出,有望充分受益于整车企业的供应链重塑进程。为了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在此次《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