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绩咏酒诗初探刘建春摘要王绩堪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本文通过对王绩咏酒诗的探索,反映出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在仕途、事业上不顺利时所持的处世态度、人生观,进而从侧面揭示出隋末唐初时的政治面貌和社会状况。关键词王绩咏酒诗一代枭雄曹操在《短歌行》中曾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在这个俗世凡尘之中,只有酒这尤物才能让君子和小人暂时把心头的忧愁苦闷忘却,让这烦人的思绪抛洒至九霄云外。在唐代众多的咏物诗中,咏酒诗占了不少的篇幅,其中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置酒坐飞阁》,骆宾王的《咏云酒》,李白的《把酒问月》、《山中与幽人对酌》,杜甫的《对酒曲》,皮日休的《酒中十咏》等,不一而足。作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弟的王绩,在其诗卷中共有诗作六十首左右,其中咏酒或关于酒的诗竟占有六分之一以上,另外在其诗作中频繁地出现诸如“醉、醒、饮、酌、酿、杯、壶、瓶、瓮”等与酒密切相关的词语。可见王绩的一生与酒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酒成了诗人解忧、述志、抒情、咏怀的催化剂,诗人借酒来尽情地渲泄胸中的喜怒哀乐。毛苌公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是说诗乃诗人之“志”或“心”之感而“形于言”者,是诗人情之所感而表露于声的形式。作为咏酒诗,则是诗人在酒后有感而发,有情而动的情感流露,是诗人对社会、时代、人生等的态度和对生活情态的真实体现。本文拟通过王绩的咏酒诗体现作者对闲适、安逸的山水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仕途失意时的消极避世、愤世混世的处世态度,事业上遭受挫折时生活散漫无律、放荡不羁的人生观,进而从侧面反映出隋末唐初时的政治面貌、社会背景,尤其是广大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闲适、安逸的生活追求王绩(585—644年)是一位历经隋唐两代的诗人,幼年时期,适逢隋代立国不久,隋文帝杨坚灭陈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对峙所造成的创伤并非指日可愈,连年的征战使得人困马乏,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有这些都给王绩的童年烙上了深深的印痕,民生的疾苦在王绩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由于这段人生中不平凡的经历,使得诗人表现一种对幸福、安逸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向往。到了唐代,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开明统治,此时社会秩序渐趋稳定,人生生活日渐丰盈,国家呈观出一幅百业待兴的美景,这些正是一位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诗人所渴盼的政治景象。为把这种美好愿望及时、强烈地表现出来,诗人往往在酒中或酒后通过诗作来酣畅淋漓地表达。如其诗作《田家三首》之二:家住箕山下,门枕颖川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诗人所描绘的是一幅山青水秀、芳草鲜美、欢乐祥和的田园风光,田夫们完全远离了人世间的欢闹和喧嚣,一到明月初上树梢时,正是“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的大好时光,这时左邻右舍聚在一处,猜拳行令,互道桑麻,完全忘却了一天的辛劳,真乃“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这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生活正是诗人王绩所强烈追求和向往的。这种生活只有在晋陶公的《桃花源记》中方可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29第4期刘建春王绩咏酒诗初探收稿日期1996-12-14又如: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春日》在万物凋零、生灵萧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过后,腊梅绽放,冰消雪化,万物复苏,大自然重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也渐渐地从天寒岁暮中苏醒过来。时节虽已露出了春天的气息,但仍是“春寒料峭”,此时最是饮春酒的好时光,于是呼妻唤妾,呼朋唤友,一同来品尝藏于窖中,历经数冬的好酒,一来驱赶附着在身上的这股寒气,二来可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谋划来年的生计,共商农事,争取来年的五谷丰登,于是在触筹交错中把美好的生活理想化作一杯酽酽的醇酒传遍全身,为和睦快乐的家庭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干劲。酒在此时真可谓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和催化剂,具有非凡的作用和功效。诗人在另一诗作《初春》中也说“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此诗便与前首《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