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7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1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考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考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xx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xx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2(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