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生命生命的教学反思四三班——江维维《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和十一二岁的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显然是件费力气的事情。对这些朝阳般鲜活的生命而言,疾病、衰老、死亡、时间等概念,只能是活跃在课文中的词汇,要真正理解领悟,其中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岁月征程。从教学过程看,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第一个故事创设情境的引导读,第二个故事半扶半放的理解读,第三个故事学生提问自读,在教会方法后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这里有几个地方处理得比较好:首先教学飞蛾时,让学生从“稍”中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渺小,然后通过情境“只要杏林子不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只要杏林子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读出句子“但它挣扎着……”,体会飞蛾的挣扎。再让学生感受到捉在手中的飞蛾喊什么,对自己说什么,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句子的感情。此时,学生显然比上一次的读进步了。最后通过介绍飞蛾只能活九天,而为了这九天要挣扎五分钟、十分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师被感动等,让学生读出感动、顽强。学生在多次不同的读中,真正体会到那不仅仅是飞蛾,更是生命,学生的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而在走进香瓜子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到惊讶的地方,学生说的很好,通过学生的说、读,体会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并通过句式“即使——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的恶劣,感受生命的勇气,然后提升到敬佩。看到如此恶劣环境下翠绿的小苗,学生都竖起了拇指,这时让他们把自己说的“敬佩”、“勇敢”写在书上,实际上是给他们体会的时间,再读就有了自己的体会,真实的情感。“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双翅,生命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砖缝中的小瓜苗,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是即使只活几天也要长出来的精神”。读到这里,再让学生说说生命是什么。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堂学生表现得很好。“生命是野火烧过后,第二年依旧发芽的小草”“生命是奔流不息的河流”“生命是团结的蚂蚁”……再看课件,学生对生命有了自己的认识。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第四段理解文章段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阅读解答的。课上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震撼?”“什么是负责?”“如何好好使用?……”这时拿出作者杏林子的资料补充,可以说是我设计中的精妙一笔。很多老师都习惯在新课开始时就将作者介绍给学生,这样做固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但我认为却很难建构起学生与作者间心灵对话的桥梁。我将作者介绍放置到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之后,这就让作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学生心灵深处滋生出的生命意义的认知相互交融起来,使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也读懂了作者创作的目的,读懂了作者的生命。这种读懂,又可以推及到更多的人,推及到所有的生命。有了这样的共振后,倾听心跳,那一声声心跳震撼着杏林子,激励着杏林子,学生读出了杏林子对自己生命的震撼。再由杏林子的生命过度到自己的生命,还是听心跳,但是这次是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学生可以说都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心跳,这一听,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存在,感受到如何活着由自己决定,再联系自己该怎么样好好使用生命,学生说得很实在。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虽然我在教学中有引导,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学生在读书在感悟,把课堂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读书了。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语文就是要读书,通过读理解课文,培养语感。课堂上我注重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读出重音,带着感受读,想着画面读,有层次地读……另外,读书要拿笔,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包括课外阅读。还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句式训练等等,促进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学习。“我要给同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的珍惜,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的总结,突出了生命存在的多种形式,强调了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意义。我想,这样的话语,对于在生命意义思考探究活动中两个课时的孩子而言,是具有刻入灵魂的作用的。本来后面是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并说说生活中哪些人是体现无限价值的,再说说把“生命有限,价值无限”这八个字送给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宝贵,好好珍惜生命,体会生命的短暂,好好利用有限的生命。然后通过让学生写自己对生命感受,让这堂课达到升华。并真正感受作者使用两个生命为课题的意义。(但是由于时间安排这个部分没有进行。)以文本为依托,建构起了由文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