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廖勤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之第二篇呼吸衰竭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重庆医科大学廖勤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之第二篇呼吸衰竭学习PPT教案.pptx

重庆医科大学廖勤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之第二篇呼吸衰竭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讲授主要内容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于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客观指标: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一)按动脉血气分类:Ⅰ型:PaO2<60mmHgⅡ型:PaO2<60mmHg+PaCO2>50mmHg(二)按发病缓急分类:急性、慢性(三)按病变部位分类:中枢性、周围性(一)气道阻塞性疾病气管支气管痉挛、炎症、肿瘤、异物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匀PaO2↓PaCO2↑(二)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肺水肿、ARDS(ac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V/Q失调PaO2↓或/和PaCO2↑(三)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毛细血管瘤、肺梗死肺动静脉样分流PaO2↓(四)胸廓病变气胸、胸腔积液、外伤通气减少PaO2↓(五)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动力下降通气不足PaO2↓发病机制2、弥散障碍,常产生I型呼衰正常弥散量(DL):35ml/mmHg·min影响因素:弥散面积、肺泡膜的厚度、通透性、气体和血液接触时间、气体弥散能力、气体分压差等。CO2弥散速度为O2的21倍3、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常产生I型呼衰正常V/Q=0.8V/Q↓——A-V样分流(真性、功能性)V/Q↑——无效腔效应4、肺A-V样分流,常产生I型呼衰肺泡萎陷,水肿,实变若分流量>30%,吸氧亦难以纠正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抽搐肺泡通气量L/min(二)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PaCO2↑轻:脑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中:皮质下层刺激↑、皮质兴奋。兴奋、烦燥不安重:皮质抑制、CO2麻醉CO2麻醉(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兴奋、失眠与低氧、高二氧化碳和酸中毒有关PaO2↓+PaCO2↑脑血管扩张、血流量↑重:脑水肿,压迫脑血管脑组织缺氧加重PaO2↓PaCO2↑Ⅱ型PaO2↓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刺激通气缓:反射迟钝,通气量增加远少于急性酸碱电解质:(一)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节律、频率、幅度的改变中枢性:潮式、间歇式、抽泣样慢阻肺:辅助呼吸肌参与、呼气延长→浅快→浅慢、潮式(二)发绀:缺氧的典型症状SaO2<90%,(还原血红蛋白≥50g/L—发绀)中央性发绀—由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周围性发绀—末梢循环障碍(三)精神神经症状缺氧急性:错乱、狂躁、抽搐、昏迷慢性:智力、定向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兴奋、失眠、烦躁→抑制:淡漠、昏睡、昏迷pH代偿:PaCO2>100mmHg,可保持日常生活pH<7.3急性:精神症状明显(四)血液循环系统PaO2↓+PaCO2↑→HR↑CO↑Bp↑肺动脉压↑→右心衰竭PaCO2↑:皮肤温暖多汗、头痛PaO2↓酸中毒→心肌损害→Bp↓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五)消化与泌尿系统症状ALT↑BUN↑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应激性溃疡→消化出血基础疾病+症状+体征+血气分析诊断主要依靠血气分析Ⅰ型呼衰:单纯PaO2<60mmHgⅡ型呼衰:PaO2<60mmHg伴PaCO2>50mmHg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一)Pa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二)SaO2单位血红蛋白的含氧百分数,正常值>97%(三)PaC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35~45mmHg。(四)PH值正常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正常7.35~7.45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aCO2↑PH≥7.35失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aCO2↑PH<7.35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纠正CO2潴留和代谢功能紊乱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一)建立通畅的气道原则:保证PaO2>60mmHg或Sa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吸氧浓度。高浓度吸氧给氧浓度>50%低浓度吸氧给氧浓度<35%FlO2=21+4×氧流量(L/min)1、Ⅰ型呼衰V/Q失调、弥散障碍、氧耗量增加提高给氧浓度可纠正缺氧。A-V样分流>30%,FiO2>50%,不能纠正2、Ⅱ型呼衰:通气功能障碍原则:低浓度给氧原因:a.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反应减低,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