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A---答案(1).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化工原理-A---答案(1).pdf

化工原理-A---答案(1).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农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化工原理》试卷(A卷)线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适用专业:环境类专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号得分评阅人学1.直径为φ57mm×3.5mm的细管逐渐扩大到φ108mm×4.0mm的粗管,若流体在细管内的流速为4m/s,则在粗管内的流速为(B)。A.2m/sB.1m/sC.0.5m/sD.0.25m/s2.在阻力平方区,摩擦系数λ(C)。A.为常数,与ε/d,Re均无关B.随Re值加大而减小:订C.与Re值无关,是ε/d的函数D.是Re值与ε/d的函数名3.通过三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各层界面间接触良好,第一层两侧温度为姓120℃和80℃,第三层外表面温度为40℃,则第一层热阻R和第二、三热阻1R、R的大小为(D)。23A.R>(R+R)B.R<(R+R)C.无法确定D.R=(R+R)1231231234.对间壁两侧流体一侧恒温、另一侧变温的传热过程,逆流和并流时△t大m小为(C)。A.△t>△tB.△t<△tC.△t=△tD.无法确定m,逆m,并m,逆m,并m,逆m,并5.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k=4×10-4kmol/(m2·s),液膜吸收系数Y:k=8×10-4kmol/(m2·s),由此可判断该过程(C)。级XA.气膜控制B.液膜控制C.判断依据不足D.双膜控制班业6.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液相组成差表示)为装专(A)。A.X*-XB.X-X*C.X-XD.X-Xii7.对流传热速率=系数推动力,其中推动力是(B)。A.两流体的温度差B.流体温度和壁面温度差C.同一流体的温度差D.两流体的速度差8.流体在长为3m、高为2m的矩形管道内流动,则该矩形管道的当量直径:为(C)。院A.1.2m;B.0.6;mC.2.4m;D.4.8m。学得分评阅人二、填空题(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1.某设备的真空表读数为200mmHg,则它的绝对压强为(560)mmHg,另一设备的表压强为50kPa,则它的绝对压强为(151)kPa。(当地大气压为1.0133×105Pa)。2.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000kg/m3,粘度为0.001Pa·s,在d=100mm的管内以3m/s速度流动,其流动类型为(湍流)。3.通过三层平壁的热传导中,设各层壁面间接触良好,如果测得各层壁面的温度T、T、T、T分别为500℃、400℃、200℃、100℃,则各层热阻之比1234为(1:2:1)。4.液体在大容器内沸腾时,随着温度差(t-t)的不同,会出现(自然对流)、ws(核状沸腾)和(膜状沸腾)三种不同的沸腾状态。5.当以气相的分压差p-p*表示吸收推动力时,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N=AAA(K·(p-p*)),其中吸收总阻力1/K=(1/k+1/Hk)。GAAGGL6.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总阻力1/K=(1/k+m/k)。YYX7.根据间壁两侧流体温度沿传热面是否有变化,即温度升高或降低,可将传热分为(恒(等)温传热)和(变温传热)。8.公式Nu=KReaPrbGrc中Re和Gr的物理意义分别表示为(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湍流程度对对流传热的影响)和(自然对流对对流传热的影响)。9.流体在一段水平管中流过,测得平均速度为0.5m/s,压强降为10Pa,Re为1000,则管中心线上速度为(1)m/s,若平均速度增大到1m/s,则压强降为(20)Pa。10.流体在圆形管道内作层流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管壁粗糙度(ε/d))无关,只随(雷诺数(Re)的减小)而增大。11.液体在两块平板间流动,流速分布如下图所示,从中取出A、B、C三块流体微元。yu(y)ABCx试分析:(1)各微元上下两平面上所受切应力的方向(绘出图形);线(2)定性指出哪个面上的切应力最大?哪个最小?并阐述原因。du答:A最大,B最小,判断依据::dy号学12.简述两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答:(1)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稳定膜层;(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互成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3)在膜层以外的主体内,由于充分的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即认为主体中没有浓度梯度存在,即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个膜层内。:订名得分评阅人三、计算题(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