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98年第4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1998第35卷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GeneralNo.188(总188期)(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35中国对联学研究谷向阳内容提要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雅俗共赏的对联,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总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对联楹联对仗平仄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柱也。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故有“楹联”之称。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格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如《左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汉代,把饰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神荼”、“郁垒”,上下联字数相等;名词对名词,词性相同;左神荼、右郁垒的写法,和对联的读法(上联仄声尾,下联平声尾)、贴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完全一致。对联文字跳上桃符板,标志着中国对联的正式诞生。对联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推广、繁盛和振兴四个时期。(一)萌芽时期魏晋时,出现了应对的形式。晋代文人之间常以联句作诗为雅兴,以对句作联为清谈。《晋书·陆云传》记载,晋代文学家陆云与荀隐初次会面于张华家,在互通姓名时,两人脱口而出即成一副艺术性很高的人名对:“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这则文坛轶事,应视为正史中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随着对联研究的深入,我国各地近几年陆续发现唐代族谱对联和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都有力地证明了对联艺术不但唐代已有,而且很盛行,从而否定了“余庆、长春”为我国第一联之说。《宋史·蜀世家》记载:126“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夤逊撰为词,(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资料说明,后蜀年间,在桃符上题写对联,并挂之于宫门已成定规。孟昶的百花潭中就有“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的对联。(二)推广时期宋元两代,对联在民间广泛流行,应用范围,内容种类、形式都大大扩展。五代出现了春联。宋代的春联叫春帖子,写春联叫题桃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人日》诗,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前期的对联情况。宋代春联和桃符存在着交叉并存的现象,后来逐步出现了胜迹联、寿联、挽联、灯联、书斋联、书院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王钱亻叔游览碧波寺,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对契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便即兴题写一联于楹柱:“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苏颂为韩康公撰书挽联:“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宰相王安石挽大臣韩琦联曰:“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阳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题灯门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苏轼为北宋撰联高手,联作流传不少。他贬任儋耳途中,为广州真武庙题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在儋耳时又赠姜唐一联:“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轼善谐联巧对,如对辽使“三光日月星”的“四诗风雅颂”已成为千古佳话。宋元两代,许多对联大家,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