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金刚经题解工作汇报金刚经题解2021-11-1508:00:01小编:admin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6.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本经的影响: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本经各分要义如下:法会因由分第一本分是叙述此经啟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眾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善现啟请分第二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大乘正宗分第三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眾生皆度;二、最胜心,使眾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餘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眾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眾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妙行无住分第四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產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动;不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著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如理实现分第五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麼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正信希有分第六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諦,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难得的。无得无说分第七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著。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