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猫巷****雪凝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练)(含解析).doc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练)(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城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甚至上升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然而,美育和作为其载体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却长期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未能充分发展,二是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未能到达应有的水平。但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变量的改变正在使情形发生改变。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改变,导致家庭用于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性活动的资金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选项,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美育及艺术教育的加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认同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认识到美育和艺术教育是提高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可以说,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正是应和了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摘编自尹少淳《对美育的最新认识和刚性要求》)材料二:美育进中考,是实施艺术教育规范化、普遍化的突破口,是引导实现2022年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相较于中考的其他学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旷日持久的浸润才能有所成效。它以抽象化的美育思维为始,以具象化的美的探索为果。中考作为一种选拔考试,虽然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然而考试的竞争性、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其以具象化形式为始,以抽象化的选拔标准为末。基于此,面向中考的美育的评价策略既要体现应试与考核的成效,在选拔性考试中发挥筛选作用,又要不违背美育浸润教育的初衷。美育从来不单是一技一艺的传习和理论概念的传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与审美体验,完整的美育教育应该包含四个阶段:获得美的知识,获得美的感受、认识美的规律、实现美的创造。美的知识与感受来源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深化,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构成了美育能力的来源与引导。因此说,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应成为美育中考评价策略的两大核心。此外,这一完整的美育教育历程也构成了美育考核的评价逻辑。艺术素养、创造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接近公平。美育进入中考的评价策略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紧密相关,美育进中考,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考评价,更是依法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美育进中考”所带来的评价讨论及改革,或将连锁引发各地教育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并让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组成部分。各地应做好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各地艺术指导委员会的导向作用。重视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监督功能与公示制度,结合各地美育教学实际划定大纲等。(摘编自安丛《“美育进中考”,到底该怎么考》)材料三:长期以来,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美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等问题长期存在,忽视了关育对于塑造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喜的是,部分艺术特色校以艺术特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比如,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就在实现“艺术特色校”转型后,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提升。须看到,“艺术特色校”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不让“短期速成”的填鸭式、机械式训练成为高考的“敲门砖”,而是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方案,按照艺术培养规律,让绘画训练更规范化、系统化,让艺术教育最终浸润心灵。“艺术特色校”不是只重专业课,放弃文化课。在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开发美术与各学科融合的融合课程,融合课程由学科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执教。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相背而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应是美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