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doc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文题目: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荀子》是“乡愿之学”还是“乱邦之学”内容摘要:苏轼在他的《荀卿论》中写到:“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在苏轼看来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乱邦之学”,可谓是对荀子学术思想的一大批判。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二十九中写到:“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在谭嗣同看来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乡愿之学”,又是对荀子学术思想的一大批判。关键词:《荀子》乡愿之学乱邦之学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研究荀子的学术思想除应关注他的主要著作《荀子》外,我们还应该从荀子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荀子学术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数学、天文、历法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荀子正是以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出现在战国末期的历史舞台上的。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对以往的学术流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批判,成为战国末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历史上对于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出现过很多不同的观点。在唐代之前,特别是汉代时期,荀子曾经拥有较高的地位。到了唐代,韩愈等人不仅表现出尊孟贬荀的倾向,而且已经把荀子排斥出儒学正宗的体系之外,在宋代理学大盛时期,荀子更受到空前的贬抑,朱熹甚至告知弟子可以不理会荀子。苏轼在他的《荀卿论》中写到:“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在苏轼看来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乱邦之学”,可谓是对荀子学术思想的一大批判。苏轼之所以批判荀子思想是“乱邦之学”就是因为荀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苏轼认为“性恶”的观点让愚笨的人听了以为惊异,品行不好的人听了则觉着欢喜,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会导致国家混乱,社会不稳定。而荀子“性恶”的观点则认为人生下来本是恶的,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学习、改正来达到善,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到了清朝的时候,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二十九中写到:“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在谭嗣同看来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乡愿之学”,又是对荀子学术思想的一大批判。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谭嗣同认为荀子的思想是一种伪道学。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在维新派著作中,《仁学》是最激进的。我们来看谭嗣同写作《仁学》的历史背景,时值甲午战争,清朝的海陆军溃败,屈辱求和,割台湾,赔偿军费银二百兆两,他悲愤到极点,因称次年所著《仁学》。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对荀子思想的批判是基于其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给出的,他自身深受封建伦常的苦难,对于封建统治的顽固黑暗腐朽感触极深,从而认识到要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一定要反对清朝顽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冲破封建伦常的束缚,打破民族压迫。谭嗣同对荀子思想的批判有失偏颇的地方在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