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难点:认识生字“蹲”;书写“我”、“美”。【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1、简笔画画出荷叶。说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荷叶圆圆)出示“荷”字的卡片,谁有好办法记住咱们的这位“新朋友”?2、简笔画画出: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瞧,还有谁来了?学习“珠”字。3、喜欢它们吗?那咱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生字,再同桌互相抽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认得多。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如:表情朗读;配上动作读;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读等。3、想读给大家听吗?你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哪段。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2、都有谁喜欢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下步骤极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朗读指导)3、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课文:评选“最佳小水珠”、“最佳小蜻蜓”、“最佳小青蛙”、“最佳小鱼儿”、“最佳旁白”。4、师述: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荷叶给它们都带来了快乐。那荷叶还是谁的什么?(荷叶是荷花的好伙伴;荷叶是我的故事书……)同桌互相议一议,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想画的画下画面。指名展示。齐读课文质疑。说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说说荷叶是谁的什么。二、指导背诵1、学生看画面练习背诵。2、教师引背。3、小组挑战背。三、学生自学生字1、抽读生字卡片。2、先自由识记生字,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评选出小组里的“识字能手”。四、反馈识字成果,教师适当点拨1、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新朋友,是怎么记住的。2、教师点拨:出示“摇”字,谁会读?再出示“捕”、“挤”、“推”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膀”、“肚”、“背”、“脑”;“蹲”、“跑”、“跳”、“路”;“坪”、“地”、“墙”、“坡”;“篮”、“笔”、“筷”你又发现了什么?3、做游戏识字:学生起立,教师分别出示“摇”、“蹲”的卡片,学生迅速做出这个字的动作;教师出示“停”的卡片,学生则停下站立不动。五、指导写字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好写的字:先观察,后学写。2、说说你写的是什么字?展示学生作业,自评,他评。3、以下几个字的教学步骤相同。六、作业设计把这篇课文背给家长听,让自己的家长评一评你读得好不好。【板书设计】小水珠摇篮小蜻蜓荷叶停机坪小青蛙歌台小鱼凉伞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2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是一首散文诗:“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是阳光下的绿衣天使,是夏季里的丝丝清凉。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蜡蜒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喜欢荷叶。”短文轻松活泼,富有童趣,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可扩充材料,加大课堂阅读中的积累。一、通读全文,充分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再同桌互听,相互正音。2、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3、再读读课文,看看插图,在文中画画:荷叶是什么样的?都有谁喜欢它?[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二、直扑重点,入情入境1、学生戴上自己喜欢的小水珠、小蜡蜒、小青蛙、小鱼儿的头饰,配上动作在小组里说一说“荷叶是我的??。”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说说为什么?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2、教师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学生圈出教师遗漏的字“躺、立、蹲”,比较领悟用词的准确。一边体会一边品读。学生可以配上动作,读出情感。3、利用课件演示小鱼儿一段,突破难关——“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4、将有关字词的学习穿插其中。[这一环节的教学,避免了传统的一段一段分析,也据弃了相似结构段落从扶到放地逐段学习,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文字,赢得更多的时间积累美的语言,培养语感。]三、美读熟读,读出灵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合作读等),读出夏天荷塘的美景,大家评议。2、美的语言,美的画面要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引导学生再读,达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3、插上想像的翅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