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多篇】.docx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多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多篇】【导语】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时代楷模朱有勇学习感悟篇一朱有勇院士获得“时代楷模”荣誉,是对他长期以来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科研成果用在广袤农村沃土的高度褒扬。全省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初心”精神。在学业有成时,朱有勇院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回到云南工作,献身云南科教事业。在功成名就、年过花甲时,他心系贫困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朱有勇院士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和忠诚担当的崇高品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报国情怀。朱有勇院士始终坚持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推广应用于国内外3亿多亩旱地作物,为粮食安全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朱有勇院士立足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面对面给农民学员讲课,手把手传授知识技能,为澜沧县培养出大批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创新意识。朱有勇院士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植物病理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成为国内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我省农业领域第一位院士。近年来,朱有勇院士聚焦三七产业发展需求,解决了三七生产中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重大问题,为我省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省科技厅将在全省科技人员中持续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学习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先进事迹的系列活动,增强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科研工作与大地贴得更近、与群众贴得更亲。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充分发挥好院士、专家作用,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强化我省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县、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把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时代楷模朱有勇学习有感篇二12月7日,省委举行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向朱有勇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讲述了自己践行初心使命,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经历和体会。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扶贫办、云南农业大学、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代表先后发言,大家表示,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作为一个农民教授,为农民做点事,这是我的初心。我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产量更高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真正初心,是我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真正初心。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是我的责任。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我是院士群体里的“年轻人”,又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应当去驻村扶贫。当我走进大山的时候,看到山里的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内疚。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院士专家,却长期关注于文章的发表、影响因子的高低和各种奖项的得失中,淡忘了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这是我们对人民的亏欠。我们必须用科学技术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找回自己的初心,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地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澜沧县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资源、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把资源特长变成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是科技扶贫的重要任务。我们把研究了10多年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到那里,把当地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脱贫田。把研究了8年多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到了那里,让中药材回归深山老林,形成高品质的林下中药材特色产业。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是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作为一个农业教育工作者,培养边疆农村乡土人才,这是我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