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丝绸之路》的教学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梁月红《丝绸之路》一课是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略读课,课文以独特的视觉,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在“导语”部分只是提出提出“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说说自己的读后体会”这两点,但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学懂课文内容,谈好体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或许还不太成熟的想法。要选择好教学思路在备课的时候,我与执教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就教学的思路进行磋商,最后认为起码可以有“两条路”可走,思路一:顺着课文的原有脉络组织教学,随着学习的深入去领会中心句;思路二:直奔课文中心句组织教学,也就是先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再引导学生紧扣中心句来品读课文,谈好体会,进行语言训练等。两条思路的设想是否可行呢?我们级的许朝晖老师和潘琳老师首先做了尝试,实践证明两条思路都是可取的。但哪一条教学思路更适合自己班上的学生呢?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决定,如果学生的原有基础不是那么理想,大概更适合选用“顺着课文的原有脉络组织教学”这条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比较善于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好的表达能力,则适宜选择“直奔课文中心句组织教学”这条思路,这样将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自主学习精神,有利于凸显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二、要切忌追求“面面俱到”教学《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结合单元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导语”和课后的“资料袋”提示发现问题,从问题入手组织教学,这是可取的方法。但在教学的时候,切忌追求“面面俱到”,因为如果“面面俱到”,就会青蜓点水般走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较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抓主课文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句段指导学生品读,谈自己的体会,不要“每段均衡用力”,每一环节都觉得很重要而舍不得放弃,只有主次分明,有收有放,才能有所收获,实现“一课一得”。三、要“挤时间”落实语言训练这里说说抓住课文中心句组织教学时进行“读中感悟”,落实语言训练的一点思路:在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后,要引导学生抓住“伟大的路”去品读相关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如可以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相关语句去品、去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文中描绘的场景和自己的想象来谈,这样既可以训练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想象能力,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落实语言训练的突破口呢?其中一个想象点是:张骞出使是史无前例的,他出使时会经历什么艰难险阻?第二个想象点是:看着巨型石雕,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心中有什么遐想?充分利用第一自然段和结尾段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填补语言空白,落实语言训练,这应该是可行的思路。四、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因为《丝绸之路》是略读课文,课文的篇幅又比较长,有的老师或许总想着教学时间不够,大多采用默读或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不敢给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开口读书,这样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开口读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可更好地落实“读中感悟”,让学生与书本、与作者“对话”,感受文中的真情实感。当然,选择“朗读点”也就尤其重要了。《丝绸之路》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巨型石雕的语句,读出“栩栩如生”,也可以在学习“出使经过”这部分,找出能让自己感受到热情欢迎的场面的语句好好地朗读,好好体会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在品读课文中心句的时候,更要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高兴”与“自豪”来。我想,把握好了可以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有目的地引导朗读,课堂上就能实现书声朗朗的愿望而又不耽搁其它方面的教学,让语文课更好地回归到“语文的本位”。五、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丝绸之路》是略读课文,但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且内容丰富,而教学时间有限(建议一个课时完成),老师们由于怕给学生过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往往容易牵引着学生来学习,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讲课,这样“迁移精讲课的学习方法”的单元教学目标就很难落实了,久而久之,学生心目中也就没有了略读课和精讲课的概念,如果长期没有了自主探究的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受到影响,这真的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学习,该组织他们讨论的地方,无论如何也要给时间给学生,该“放手”的地方,无论如何也不要“包办代替”!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