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教育如何面对艰难就业市场的论文高校教育如何面对艰难就业市场的论文2018-10-1318:41:19小编:admin【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就业20世纪末几年至21世纪初叶,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实行新一轮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招生人数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部分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院校开始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进行重新定义,目的是找出“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以顺利帮助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成长成才。1高等教育及规模的变化带来的冲击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7年高校并轨招生期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到2%,后逐步扩大,1998年~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教育时期。“大众化”教育时期,从过去面向学习成绩优良到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进行转变,学生素质明显的参差不齐,学校教育也从过去的专业知识强化转为受社会和市场导向为调控手段进行随时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化”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有了进高校受教育的机会,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对学生的培养,与其说是对个人的培养,毋宁说是对一个家族的培养,尤其是对那些来自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过程,往往也是家长们圆梦过程。这批学生,思想状况尚未摆脱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上人,就有好的工作等等,导致个别学生对社会现实情况分辨不清,抗挫折能力低下。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系列变化(1)“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传统的精英化教育时期,教育本身的结构没有太多的转变,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大同小异;大众化教育时期,学校的教育逐步转为与市场接轨,在专业结构上有很多高校新增与市场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设置上也将传统地以课堂教学为主转为一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一部分采用社会实践验证,一部分依靠素质拓展活动拓展技能等模式展开,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拓展能力的,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普通社会劳动者。(2)“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学生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与传统“精英”模式下的社会观、人生观相比更具有多元性。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依田新认为:青年期的个人化和社会化具有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成为对工作、对社会以及对家庭负有责任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要使自我确立,自我形成。所以,青年期,尤其是大学时代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十几年甚至是整个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是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最紧密的时期,开放兼收的态度、新媒体新技术——网络等带来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已经远非“精英化”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可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机会增多,对新事物好坏判断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寻求自我肯定、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金钱、名誉、地位时的表现也千差万别,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受社会批判的体制内原因,其中不乏因价值观的偏差而误入歧途,抱憾终生的同学。(3)“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学生就业出路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与传统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相比较而言,出现了量和质的变化,过去的学生少而就业单位多,供大于求,是以往这个时期的量化关系;另一方面,传统体制下大学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学习基础好,专业技能强,多是以对口岗位就业为主。“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首先从量上来说:截止2010年,安徽省提供就业岗位30万,而2010年安徽省共有本科毕业生260万人,这仅仅是安徽省一省的情况,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就业岗位的需求可想而知。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是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点。其次,用人单位更加理性,按需设岗、薪资标准等均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确立,也使大学生就业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和大众化。3基于“大众化”高等教育产生的诸多特性采取的措施“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已经从过去的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转变为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针对以上特点的分析,首先是要从定位上纠正大学生个体对于“大众化”背景下的自身定位问题。只有首先正名——大众化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普通劳动者而非精英劳动者,才能既让学校转变培养方式又让学生知道和了解该学些什么,怎么学。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减少理论课学时,代之以实践课;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