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WORD版)(兴化语文网.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WORD版)(兴化语文网.doc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WORD版)(兴化语文网.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ttp://www.xhyww.com兴化语文网整理2009辽宁卷()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辽宁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http://www.xhyww.com兴化语文网整理2009辽宁卷()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