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答: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觉得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是目标或过大、或过小,使设计的教学目标最终偏离了教材既定的目标。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材解读不到位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都在向老师传递着本课教学的信息。如果教师在教学前不能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就不能准确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记得我品德学科刚入门时写过一篇反思,叫《解开枷锁,科学解读教材》,讲的就是教材解读的问题。记得那时拿到一篇上课内容完全会无形入手,拿捏不准教学的重难点,自然放不开手脚对教材进行取舍。于是成了教材的傀儡,跟着教材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快慢,不论轻重,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2.年段目标不清晰我记得以前参加品德活动时拿到过一份材料,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螺旋上升的安排分布。我想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所执教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螺旋上升的空间和发展,不同年段统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重复是难免的。如四上和五上都有一个涉及到“与朋友相处”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你是我的好朋友》和《让我们同行》。有时在听课中会发现这两堂课的某些设计环节会出现雷同的情况,如朋友心有灵犀游戏、温馨回忆等,难道四上到五上的这两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不可能。而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没有摸清“与朋友相处”这一教学内容在四上册和五上册的联系与区别。四上册的《你是我的好朋友》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温馨回忆,互动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拥有朋友的快乐,认识到生活因为有了朋友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并让学生明白与朋友正确的相处方法。而《让我们同行》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同学的友爱之情,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知道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也懂得正确帮助他人的方法,愿意去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两相比较,他们都会涉及到拥有朋友的快乐和朋友相处互相帮助的内容,但又各有侧重。《你是我的好朋友》侧重拥有朋友的快乐,而帮助只是和朋友相处的一个方面,点到为止。而《让我们同行》中拥有朋友的快乐只是一个情感铺垫,更侧重于平等相处、互相帮助的相处方式。3.学生学情不了解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衡量课堂活动难易程度的标尺。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量体裁衣。了解学生,包括要了解学生的爱好、能力、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将设计的课堂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如若不然,难免遭遇尴尬的境地。如我在教学《多彩的课余学习》一课时就“课外阅读”这块教学内容设定了一个“通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百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体会课外读书的收获和乐趣”的教学目标。试教时我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印象拟定了10个题目,自认为内容全面,趣味十足。可在课堂上,学生对我出的题竟是一问三不知,致使知识竞赛一度陷入冷场中,最后只能以我答题来尴尬收场。课后我懊悔不已,现在孩子的世界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了,他们的阅读爱好不同了,阅读的面也大有拓展,常以一些动物小说、漫画故事为主,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一套了。我要是事先能了解新时代学生的阅读特点,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或许就不会陷自己于如此尴尬的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