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汇率冲击和异质企业与跨国公司生产决策汇率冲击和异质企业与跨国公司生产决策【摘要】本文借鉴Antr?s和Helpman模型,构建一个南―北两阶段框架,讨论汇率冲击对跨国公司生产决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随着汇率冲击方向的不同,跨国企业调整其生产决策具有一定规律;当汇率趋向贬值,汇率冲击国的外包业务量将不断萎缩,而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则相应扩张;当汇率趋向升值,国际合作将可能陆续转移到工资成本相对较高、但汇率相对稳定的竞争性国家,具体路径为“先外包转移,后外商直接投资转移”。从汇率冲击国看,汇率波动对跨国企业生产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第一,汇率冲击会引发跨国企业的边界和生产的区位决策排序发生根本性转变。升值幅度越大,则原有决策改变的程度越大;第二,在相对微幅的升值和整个贬值区域,汇率冲击只是起到调整决策转换阀值的作用,而原决策转换排序保持不变。【关键词】汇率冲击;异质企业;投资区位;跨国公司一、模型构建根据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的多国框架:位于发达国家(国0)的研发企业;位于两个发展中国家(国1和国2)的加工企业(两国具有竞争性);国际市场。位于国1的制造企业是本文研究对象。调整生产决策(>1+ln)。横坐标表示汇率预期波动幅度,左侧表示汇率升值,右侧表示汇率贬值,越远离原点,表示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其中,q*1表示1o与2o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q*2表示1v与2v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纵坐标表示不同效率的研发企业,效率越高则纵坐标越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纵轴放大,其含义表示确定性下(汇率冲击为零)研发企业的生产方式最优决策排序。目的就是方便与不同程度和方向汇率冲击下的决策排序结果做以对比。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对发达国家研发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影响。总体上看,汇率冲击(不论方向如何),在本质上不改变Antr?s和Helpman提出的基本决策排序结构:低效率研发企业选择留在国内发展,中等效率研发企业选择外包合作,而高效率研发企业则选择一体化合作。不过,如果站在汇率冲击国的角度看,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业务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更高的竞争性国家。并且,具体路径是“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这种选择的结果在确定性情形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研发企业的决策排序在汇率冲击下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另外,汇率冲击还影响到决策转换阀值点的位置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调整。具体地,随着汇率预期渐进贬值,决策转换阀值点1和2均前置,且贬值幅度越大,前置越多。关于决策阀值点位置的判定比较复杂,取决于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工资差异的大小。具体地,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1+ln时,决策阀值点的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前置(外包),后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前置(一体化);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1+ln时,此时的决策阀值点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后置(外包),前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后置(一体化)。由于篇幅所限,相应图形表述省略。二、主要结论首先,随着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的不同,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调整其生产决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预期汇率趋向贬值时,国际外包的业务量将不断萎缩,而直接投资相应扩张,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研发企业增多;当预期汇率趋向升值时,国际合作业务将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较高、汇率相对稳定的竞争性国家,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效率门槛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对工资差异度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提升。其次,根据冲击幅度和方向的差异,汇率波动对研发企业生产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从受到汇率冲击的发展中国家看,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当汇率升值幅度较为显著时,升值导致的利润损失将抵消该国工资成本比较优势带来的利润空间,汇率冲击会引发跨国企业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区位决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升值幅度越大,则原有决策及转换排序改变的程度越大。总体上看,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减少,国际业务量相应地转移到其“竞争伙伴国”,具体路径为“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随着升值幅度加剧,该国承接的外包和直接投资都将陆续被“挤压”。相反,汇率贬值可能会导致该国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增多,并且承接的直接投资对外包业务(及其产生的贸易)产生一种“替代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道,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在升值的幅度问题上还是需要审慎对待,这对于维护我国“贸易流”和“外资流”的可持续性以及劳工的稳定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3).[2]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