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书笔记-《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doc

读书笔记-《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书笔记——《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什么?这本书的回答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人的目的,人的发展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实质。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没有人,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但人的价值与意义,不是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而是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在群体的实践中形成的。”我本人觉得这句话很正确。这也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需要,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他本人也就失去了价值。教育,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所以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协调发展。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对此并未重视,其中的根源就在于把人与知识分离开来,认为人是有限的存在,而有限是不真实的,只是假象,知识就是帮助人去克服有限,达到无限。柏拉图就此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发展人的潜力,而是向人传授一种德性,因为德性不是内在于人的。他说至少有四种德性:第一种美德是智能和知识,但这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杂多的知识,而是普遍性的探索理念的知识;第二种美德是勇敢,是对正当合理的意见的坚持,对有威力的伟大的东西的畏惧;第三种美德是节制,是对情感欲望的控制,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第四种美德是正义,各类人能够安于做他最适合于他做的事。在人的四种美德中,柏拉图最感兴趣的是正义美德,但正义美德来自于何处?在柏拉图的观念中,正义显然不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现实生活世界只是遵照正义美德的一种投影而已,因而,需要人透过“投影”去把握“正义美德”,教育就是把正义美德教给民众,使他们成为具有正义美德的公民。这种教育观念,看起来对人非常重视,实际上,个人已经被国家的理念的、统一的伦理所制约,也就是接受了国家伦理的个人才是公民、自由民。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国家是个人的第二天性、习惯和伦理,没有比国家、社会的目的和利益更高的目的和利益。因此要通过教育、集体生活的制度、措施和法律来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权利,只有在共同的教育中,才能培植起人的共性、共同意志、共同目的、共同伦理和献身精神。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并不赞同。我本人也不赞成柏拉图的这个观点。个人必须服从与国家?殊不知,国家是有人建立的,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治国理念不同,那对人的要求也不同,教育就会随着国家的喜好而改变。我国历史就是这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把人分成灵魂和肉体两部分,前者又分成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笛卡尔的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灵魂中的理性因素,是较高级部分,而非理性是灵魂中较低级部分,是灵魂中的非理智因素,即情欲本能。所以,追求灵魂的高尚;灵魂的善就十分合理。亚里士多德又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角度提出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认为灵魂高于肉体,肉体只是灵魂的存在形式,“按照一个观点,例如‘愤怒’就会被认作渴望报复或类似的东西;按照另一观点,愤怒就会被当作人的心血上升或热度上升,前者就是对愤怒的理性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它的物质的观点。正如有人把房子规定为遮蔽风雨的东西或其他的东西,另外的人则把它认作由木石所构成的东西;其一是举出了该物的规定和形式(目的),另一则是举出它的质料和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象化,认定灵魂与肉体的不可分,表现出相对客观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只是用抽象的肉体概念作为灵魂的基础,而没有得出物质是灵魂存的基础的结论,因而他所说的灵魂是形式活动性的说法,与柏拉图的理念说比起来,只是调换了讨论的思路,并没有改变思考问题的性质,最后容易导致灵魂是脱离物质的终极原因的唯心主义。上所论可知,教育目的取决于对世界本体的追究,而世界本体被规定为某种神秘的因素,因而,由此产生的方法是理性的抽象。从这点上看,教育已是对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神”化,被普遍性的观念所神化,使教育受制本体论本原因素的制约,又抽象出教育要接近其道德上的使命,把教育价值目标推向更高的更接近“神”的境界。因此,要走出古希腊理性教育观的界限,必须要有两方面的还原:一是把教育过程还原到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中;二是把抽象的个人还原为生动的具有丰富个性的“偶在个人”(马克思语),即个人的活动是面向自然界的,是现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的或精神的演变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简单梳理,这里指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涉及清理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思路。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发展?为什么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研究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前提,不解决这一认识思路,就无法把握教育思想史上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的实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首先,马克思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阐明了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