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医学》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WHO曾指出,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疾病负担,这就是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SARS)的流行再一次告诫我们,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21世纪微生物与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战争刚刚开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一)病原体(一)病原体(一)病原体(一)病原体(一)病原体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感染过程及感染谱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一)传染源(一)传染源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一)传染源(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三)易感人群(三)易感人群(三)易感人群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近年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二)社会因素3.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如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动荡局势使这一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白喉严重流行。4.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5.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砍伐改变了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栖息习性,所有种种均可能导致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疫源地疫源地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三)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四)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一是制定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对从事病原生物的实验室、传染病菌种和毒种库等进行监督管理。二是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病原生物有关的生物标本等的管理。三是加强对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五)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日益体现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继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后,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为了有效遏制全球结核病流行,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活动,其目标为:2005年,全球结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诊断,其中85%被治愈。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100万。此外,针对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展开。全球化预防传染病策略的效果正日益凸显。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一)传染病报告(一)传染病报告(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有些疾病可以采用药物预防。4.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四)针对易感者的措施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波散。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疟疾流行区可使用个人防护蚊帐。(五)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五)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七)国境卫生检疫第三节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二)病原体耐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和病原体的变异等原因,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