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言一行赏名士遗风一字一句悟人生真谛一言一行赏名士遗风一字一句悟人生真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课时教案展示一、课前说明这篇课文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四单元“宏富壮丽的章回小说”的第一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早读时,了解学生阅读原著的情况,因为是农村班,读过整本《三国演义》的两班分别是三个和五个,读过一部分或读过青少版的也都不超过十个,我们奉为名著的作品竟然只是学生眼中“熟悉的陌生人”。针对这种学情,我对本课安排了三课时的教学,试图让学生在陌生又熟悉的感受里,(也就是用许多新人物、新名词、新写作手法调动他们的新鲜感,但是这些又在以往的学习或经验里接触过,又有恍然大悟的亲近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研细读,激起对名著阅读的兴趣。(这其实是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原来读红楼、三国,只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感兴趣,看了脂砚斋评红楼,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才发现,小说情节安排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严丝合缝、一丝不漏,人物描写的细致处、动人处、深刻处等等)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三顾”的异同,意图有二:1、让学生了解在对比和细节中寻找归纳异同点的方法;2、介绍《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写作手法“犯中见避”,并引导学生在鲁迅作品《祝福》和《红楼梦》《西游记》中熟悉这种手法。剩余十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选课文中的十首诗歌,每组任选一到二首,在理解诗歌的情感、意象、典故等的基础上了解诗歌所涉及的人物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展示对文中诗歌阅读讨论的成果。(实际上课时这节课两个班同学表现都很精彩。比如,有同学从个“回首”一词读出刘备的留恋、失望、决心,而从一个“烂”字学生又读出了刘备不遇空回的心绪的烦乱,而灿烂又是光明,是希望促使着刘备有三顾的决心。有些组还写成了内容准确、形式优美的小鉴赏文章。)第三课时,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联写作训练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周围的人物,并了解诸葛亮其人,进而提高语文能力。二、第三课时教案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踩着五言和七言的平仄,一起领略了治乱兴衰。穷途壮志,见识了名琴村酒、溪桥瘦梅。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近文中宽袍广袖、昂昂而来的奇才秀士。继续学习《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板)教学步骤首先,请大家拿出学案。课下布置同学们完成注音题和人物关系的梳理。先检查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先齐读第一题的注音。(同学齐读)这些字音中哪些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或重点记忆的?冠倥偬邂逅郦食其很好,多音字是我们积累的重点,要学会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再齐读一遍这些字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文中的千古风流人物。文中共涉及了哪些人物?司马徽、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农夫、童子、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诸葛均、黄承彦。章回小说的回目通常能够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大家看题目,文中的中心人物是谁?(可找一生回答,若答对,让他说理由,若答错,我做提示)大家看题目,司马徽荐的是“名士”,刘玄德三顾的归根结底还是“名士”,所以,很明确,“名士”诸葛亮是全文的中心,当然的主角。那么,诸葛亮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值得隐士司马徽一再推荐,皇叔刘备再三拜访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诸葛亮的神秘面纱。先来盘点一下他周围的人物关系。找同学回答一下学案的第二题。关系图如下所示:西方有谚语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在诸葛亮高卧的一带松岗的周围,更是翠屏如簇,接下来领略这些钟灵毓秀的人物。请同学们看学案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先自读两遍题目要求,画出重点信息。然后自读课本105页第三、第四两首诗。师黑板抄写对联:白面长须盼阳春渴显功名广元叹英雄失路清奇古貌识德衰闷饮村酒公威能独善其身好,一起来读一下105页的两首诗歌。请大家看黑板,读读这幅对联,能迅速看出分别写的是谁?(石广元、孟公威)能看出分别表现的是这两个人物的那些方面的特点?(找生回答)师总结,分别写了两人的外貌、理想、行为、目前处境或人生态度、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是一幅较长的对联,我们各擦去一部分,其实仍是相当完整的。(依次擦掉“白面长须、清奇古貌、盼阳春、识德衰”)所以,对联可长可短,关键是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保持词语的词性和意义的对应。而且,很明显,这幅对联的许多词句还是文中的内容。那么,根据以上分析,大家可以总结出迅速构思一幅对联的方法么?(两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找生回答)总结:方法抓住人物的相貌、思想、处境、行为、语言、人生态度等组织词语,善于发现利用文中的信息合理组合现成词语,对联可长可短,词语的词性或意义须上下对应。最好是仄起平收。(板书:相貌、思想、处境、行为、语言、人生态度、词语、长短、词性)好,这幅对联就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自由选择诸葛亮身边的一个人物,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迅速拟写一幅对联。六分钟的时间准备。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