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书法教学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欧体书法教学初探.doc

欧体书法教学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欧体书法教学初探[教育教研]吕伟约3034字摘要:书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本文主要从欧体书法的特点、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提高书法教学艺术起到一定作用。关键词:欧体书法特点教学初探我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商周的甲骨、金文,秦的小篆和汉隶,下及楷行草,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遗产十分宝贵丰富,真是学之不尽。书法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写好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写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1.欧体书法的特点欧体,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体。欧阳询,字信本,早期学习二王书体,后来又学习北朝的碑刻书体。同时吸取当时一些书法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欧体的运笔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欧体的横竖画多用折笔藏锋,如“上”“性”两字。行笔多取直势。横画的右边略高于左边,长横画中段较细,如“五”“善”两字。竖画正直。悬针竖多在出锋前稍按,使收笔处含蓄有力。撇画的落笔多用藏锋,或方或圆,提笔斜出前邵按,使下部略粗,显得笔势劲健。如“名”“交”两字。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无论是平捺还是斜捺,捺脚处都驻笔成方,向右提笔出锋。捺的弧度都很小。如“改”“人”“长”“远”四字。欧体的结构特点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欧体点画组合的变化非常丰富。上下结构的字多纵向伸展,如“暑”“膺”两字。左右结构的字多横向扩散,如“明”“纯”两字。点画多的字写得特别大,点画少的字写得格外小,如“显”“生”两字。竖在中间的多上下伸展,如“申”。竖在两边的多向背取势。如“阁”。欧体的组画结字是十分巧妙的。如“灵”是一个点画很多的字,在组合安排上将中宫收缩得很紧,上下几个部分的合理分布,使整个字并无拥挤的感觉。2.学习欧体书法的用笔原则上讲,用什么笔是个习惯问题,无论什么毛的笔,用习惯了自己感觉也就好使了。如若具体地说,那就是羊毫太软,狼毫太硬。我使用的笔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掺的笔。这种笔相对要好使一些,注意的是笔锋不要太长,笔毛不要太少。至于欧阳询当时用的什么笔已无据可考,但从历史有关资料来看,大概用的是紫毫笔,也就是兔毫笔。羊毫笔在北宋年间才开始使用,狼毫笔虽然年代比较早,但在宫廷里,以及那时的统治阶级均不用狼毫,都用紫毫。另外,从欧阳询的笔迹看,也基本可以肯定用的是紫毫笔为了写好欧体,在挑笔的时候一要注意笔杆直不直;二要看笔肚圆不圆;三是笔锋不可太长;四是写一笔试一试。写“九”字钩便可试出笔的质量。写完字要把毛笔涮出来,一定要洗干净,因为墨中有胶,时间长了会损伤笔毛,要养成爱惜笔的习惯。另外,对于写字来说,笔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大家应该相信,同样一只笔,拿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写出不同的字。在要解决笔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努力解决手的问题。3.营造学习欧体书法的环境营造氛围和书写水平两者是辨证的。氛围的营造,鼓励参与、主动书写是提高书写水平的保证。书写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氛围的营造。这好象路的形成一样,因人走多才成为路,有了路走过的人会更多。当我们教师看准了两者之间关系,找准了全员参与平台,即把书法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以运笔方法、字形结体为主;高级阶段以运笔的灵活性和字形的特点为主;高级阶段以创作和个性为主。全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通www.docin.com过这三个阶段的考核。其次为营造人文互动的环境,我们构筑了师生同练的平台。强化了学生的主动书写意识,全校师生勤练书法的氛围更浓,书写水平不断提高。4.如何执笔原则上说,无论怎么执笔,只要将字写好就是正确的。执笔问题自古就有争论,历史上有的书家告诉人们应怎样拿笔,还讲了许许多多的法则。但也有的书家,比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注意指间不要太紧,掌心不要太实就可以了。实际上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也是有法的,“虚而宽”不也是法吗。“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定、就是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执笔的高度问题,也是众说不一,但各自都有道理。比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他说拿笔的位置离笔毛不可高于三寸。写楷书应在一寸的位置,写行书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