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黄帝内经》哲学范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的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黄籍,但其内容不仅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1.成书时间《黄帝内经》这部经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与岐伯等人。然而正如刘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黄帝显系托名。关于《内经》,除部分医学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时一人所作。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之间。因为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完成《史记》时,其中关于医学的著作提到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但并未提及该书;而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内经》一书引自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七略》,这是一部图书目录著作,此时是西汉成帝河平3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可见《内经》的问世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间。另外,在《灵枢》篇中,广泛地用阴阳、五行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篇都有。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有古老的源头,刚开始是独立发展的,两者的结合始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而西汉流行阴阳五行学说。所以本书最早应是在战国末期,最晚成书于西汉。2.《内经》的哲学范畴《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件构成的,即所谓的概念和范畴。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的。2.1气气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自其形成后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对天文、地理、农学和医学等古代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气的观念起源很早,据考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了“气”字。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对自然界云、雾、风这些自然现象及气温的观察,人们逐步形成了万物皆有气的思想。《内经》认为气是生成万物的材料,认为万物及人由气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生命活力取决于气的盛衰,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内经》以为世界的本原是气,从一些章节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观点,如: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中的气有象数之气,其中包括阴阳气、五行五脏气(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色之气(青、苍、赤、黄、白、黑)、五数之气(八、七、五、九、六);有天地之气、四时之气、人形之气等。其中气共出现233次。2.2阴阳阴阳与气一样,也是《内经》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既是医学概念,又是哲学概念。阴阳思想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气与阴阳的结合是阴阳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内经》认为天地万物分阴阳,而且阴阳分类具有层次性与无穷性。《素问·阴阳离合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该篇继而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内经》把人体与天地万物看成是由阴阳构成的巨大网络系统,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就由阴阳这个总纲编织成了条理分明的一个大网。阴阳二气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性质相反却又彼此相互依赖,作用各异而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统一体的整体功能。阴阳二气彼此消长,增长与消减同时进行,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季的循环,昼夜的更替便是这一转化最好的例证。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定始,神明之府也,治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医之本无非阴阳变易而已。2.3五行中国古人对五这个数字非常重视,在社会生活中以五建制历史悠久,五具有特殊的意义。②中医五行学说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证明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而这一结构可以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保持动态的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