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做合格教师1.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2.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教育信念。3.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4.教师的情感素质: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爱的恒长性)5.教师的意志素质: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果断性、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6.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7.教师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所教学科提供的思维方法)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8.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9.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分寸)7.教师的人格素质: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调控)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善断)8.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它直接支配、调节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活动效率。9.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9.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第二章布鲁纳德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教学1.布鲁纳关于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靠动作作用于事务来认识外部世界)、映像性表征(这一阶段儿童凭借对客观事务留在头脑中的表象,或依靠照片或图形等,来获得和运用知识)、符号性表征(运用符号或语言文字等为媒介,来获得和运用知识。)2.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3.螺旋式课程(布鲁纳),即课程内容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随年级上升而做多次循环,进行反复学习,不断的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直接得到知识,而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5.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假设;验证假设;拓展应用。发现学习的特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内部动机;重视直觉思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6.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7.发现学习的缺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年级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以严密逻辑为基础的数理等学科,也适用于有显著结构的社会学科。7.发现学习的特征:1、重视学习过程;2、重视内部动机;3、重视直觉思维;4、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