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PAGE8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篇一:《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史书该如何书写——《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学号+姓名岭南学院摘要: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中的人和事,启发我重新审视所读过的史书,打破固有的对历史人物道德评价的束缚,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回到历史的大背景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其与众不同的史学观点,也启发我思考,史书该如何书写。我认为,史书一方面固然要还原历史的真相,客观记录史实,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宣扬正确的观念。另外,读史的人也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研究历史。正文:《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将一百多年前那场中国近代开端的战争呈现在我们面前。《天朝的崩溃》与其它史书不同的是,它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般地告诉人们鸦片战争中发生了什么,而是系统地从清朝的军事力量,到琦善、林则徐、杨芳、奕山等官员将领,再到签订的各个条约,全面地分析鸦片战争。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首先,是作者“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1作者坚持“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2因此在《天朝的崩溃》中,琦善不再是绝对的坏人,林则徐也不是绝对的圣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个人的观念加上对时局各方面的考虑造成的,所以人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不能用简单的善恶的道德观念去给人下定义。第二,就是相较于之前看的史书,《天朝的崩溃》写作方式严谨,史料详实。作者旁征博引,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附有标明出处的史料为基础,让人信服。当得起“研究”这两个字。书中,茅海建先生逐条批驳了判定琦善是卖国贼的原因,根据史料,分析出“禁烟,打击林则徐、主张投降,拒绝增兵虎门和私许香港”都不是琦善的所为。琦善之所以在道德评判中被定义为“恶”,或许是因为他是主和,而非主战派,这和传统的“贫贱不能淫,富贵怒能以,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观念不符。“对于列强的入侵,武力抵抗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另作选择也是明智的。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后者是政治层面的。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对其民族更有利的策略。对此不能简单地以‘爱国’或‘卖国’的道德观念概括之”3因此哪怕妥协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在道德上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琦善和林则徐,一个被奉若圣人,一个臭名昭著。加上道德的评判,人们就更容易忽视历史的细节。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先妥协再图自强,比硬要往枪口上撞更要明智一些。而更进一步来说,我们是在一百多年后,站在高台上审视着鸦片战争中各个人物的一举一动,我们当12范冠华:《百度百科——天朝的崩溃》2020-02-1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04自序1页3然能评判谁的决策是精明的,谁的决策愚蠢之极。可就算我们再明智,都只是“事后诸葛亮”的聪明。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错误的价值,正是在于给我们警示。孩子的世界总是善恶分明的,他们的看到一个人物,第一反应就是将他归纳为好人还是坏人,纯粹而简单。然而真实的世界远非如此。一个成年人若总是期望在现实中也能将一个人定义为绝对的善或恶,未免太幼稚了。尽管道德评判能够让人对事件的把握更清晰,更有踏实。如果你知道“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参与谋划用马桶大粪御敌;如果你知道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曾在日本港口从美国的船换中国的船时,情愿走冒着掉进太平洋的危险两船之间搭着的木板,也不愿意踏上日本的领土;如果你知道曾国藩在临终时还不安于天津教案中,到底是该选择对大局更有利的向列强妥协,还是为了民族气节与洋人撕破脸皮……那你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会变得更无所适从,对他的褒扬或指摘都缺乏底气?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才是人性。如果读史,只是想弄清是非对错,就完全没有发挥历史的价值。“现在有几本写这段历史的教科书、研究著作、小说故事,乃至剧本、影片、电视剧……敢于直面反省有关内容的?我们不敢勇敢地面对它,只能说明国人依然不能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至今还有人以为……一个好皇帝、几个清官,便能赶上西方。”4企图将中国近代的屈辱归咎于“卖国贼”的恶行,就是没有挖掘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实质,没有能充分的认识到鸦片战争带给现在的价值。“尽管今天许多人对民族斗争有着很高的评价,但我认为,它难阻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的攻势。中国欲抵御西方,须自身强大,其必由之途在于学习西方……低级形式的斗争…..易使当时的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5因此,茅海建先生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