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行业概况.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种子行业概况.doc

种子行业概况.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第一只市场化运作、首期规模达15亿元的现代种业基金正式在京成立。基金将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业发展和种质资源创新,对于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弱、小、散”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在“洋种子”来势凶猛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种业突围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时下的季节一样,以首只现代种业基金成立为缩影,我国种业也正步入一个新的春天。农为国本,种业为先。对于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种业不断走向壮大的成长史。良种是各种增产技术的核心。水、土、肥资源及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产技术以及物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都是围绕良种这个中心要素进行统筹。种子行业存在“弱、小、散”的弊病,种子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还很薄弱。良种,作为科技载体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生因素,目前仍不能满足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长久渴望。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产学研脱节,导致选育的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同时,品种乱而杂,诸多审定品种中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不到四成。企业“侏儒化”现象严重,七成弱小,九成以上没有研发能力,而且种业市场环境失序,损害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种业市场全面放开12年来,外资蚕食的目标渐渐转向重要作物:杜邦先锋的“先玉335”位居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前列;孟山都的迪卡系列玉米在广西占比很高;在每年进口的15000吨种子中,95%的甜菜、半数以上食葵为外国品种。面对国外种业的快速侵入,种业失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强大民族种业,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当然,种业强大,不仅是市场份额、排名、竞争力的变化,不仅是面对“洋种子”入侵的有力反击,更应该是给中国农民带来最大利益、最多实惠,实现生产效率大提升的产业壮大之路。同时,种业强大,不在于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在于拥有多少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种;不在于片面打造“种业航母”、甚至揠苗助长,而在于有效解决育种水平低下等根本问题。应该意识到,种业强大,不能片面照搬国外经验,而应该大胆探索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既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产出实效、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又要继续加大对科研育种机构的支持。对于我国种业而言,最强烈的忧患来自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其核心探索在于种业科研体制的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育种科研双轨制,解除种业发展的枷锁,做到科研教学与商业化育种相剥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种业的集约化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却是快速提升品种创新能力的首选途径。这就需要强化政策扶持,扶优扶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供种保障能力,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我国是农业大国,种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数据表明,我国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超过125亿公斤,但是目前国内种子商品率仅为30%左右。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500亿元,潜在价值超过900亿元。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有6900多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91家,销售额累计200多亿元;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前5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升至30%以上;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增强,新品种保护年度申请量已超过科研单位。当前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既迎来机遇,也迎来大的挑战,而且总体来看,外国种业对我国的威胁十分明显。自2000我国放开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后,孟山都、杜邦-先锋、拜耳等跨国种业公司相继进入我国,凭借自身实力瓜分国内种业市场。国外种子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育繁推”一体化,以市场为主导,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发展,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无缝对接。外部的激烈竞争,内部的自身矛盾,让我国种业发展举步维艰,挑战性不言自明。2013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对国内种子企业来说可谓是一大利好。我国种业市场份额大概在600亿元左右,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种子企业将会迎来财政、税收、补贴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机遇十分明显。我国种业发展挑战大于机遇是现实情况,仅凭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难以改变种业遇到的威胁和挑战,关键还在于改革、完善种业当前的机制和经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育繁推”一体化。让商业化育种机制和模式深入到种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