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pdf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pdf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武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姓名:风行天下学号:00000000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信息类任课老师:※※※完成日期:2010/8/26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学生个人前途和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次调研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关键词:武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观念、影响就业因素一、目前武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有副对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披是“愿读服输”。这幅对联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也是生动地概括了现阶段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公务员考试人数的激增数,千人争一职位的现象,也可以是观察就业形势艰辛的另一个鲜活标本。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7年实际上有495万的毕业生,但是还有100万没有就业,2008年560毕业生,还有150万没有就业。2009年全国有610多万大学生毕业,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加上近几年大学毕业后待业的,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除了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各类型企业招聘录用签约,最大估算这部分只占30%就业率,把30%未报到的毕业生视为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不超过60%,仍有40%的毕业生未就业。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观原因(1)社会观念中的“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残疾大学生都被认为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之路往往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很多的时候要让别人在理解中接受,在接受中逐渐获得认可。而“弱势”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其本身所形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综合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往往并不弱,“弱势”的根源在于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固有观念。由于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表达、外语水平、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固有观念,就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较差。这种观念的制约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中形成的“弱2势群体”的潜在因素。(2)经济环境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困生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些学生中,很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在本身教育质量较差的环境中,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就是很不容易了。同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又要使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为了交学费,家长几乎倾其家庭所有,进了大学校门,交了第一年的学费、住宿费后就所剩无几,特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有的学生连第一年的学费都没有,就带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来报到了。大学四年是靠着打工、贷款度过的。由于入学时的基础较差,还要在学习上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压力可想而知。继社会用人观念的“弱势群体”之后,他们又成为了经济环境中的“弱势群体”。面对就业选择,他们更多的考虑是如何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过多的经济负担已经让他们不敢有更多的奢求和选择。有的放弃了考研深造,有的放弃了有挑战性的工作而甘于平庸。经济压力使很多学生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就业选择中,显得迷惘而无助。“工作在何方?”往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考虑最多的问题。如果所学专业社会需求较多,情况会相对好些。否则,面对来自就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很难做出理智的选择。在失去自信的同时,很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别人竞争,认为自己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