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毕业论文提纲的字体毕业论文字体字号格式要求【1】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十二、提示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提纲范例【2】1引言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2文献综述1.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4本文结构2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及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2.1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2.2中国国债对宏观经济作用回顾2.3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价2.4本章小结3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及相关关系分析3.1数据来源与处理3.2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协整关系分析3.3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分析3.4国债与宏观经济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3.5本章小结4国债规模对宏观经济冲击效应的实证分析4.1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4.2国债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路径4.3国债冲击下财政收入的动态变化路径4.4本章小结5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分析5.1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5.2国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5.2.1国债佘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2.2国债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3旧债与价格指数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5.4U1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5.5本章小结6国债的风险及预警分析6.1我国国债风险背景介绍6.2国债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6.3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分析6.4本章小结7结论与政策建议7.1结论与政策建议7.2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