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必修1《师说》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1《师说》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作品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觉得从教师自身出发,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因人因事因地地在课堂中变革教学方式也未尝不是一个突破口。《师说》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其缜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规范的语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文章的观点从现在看来,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何发挥这篇文章的资源优势,引发学生积极展开求异思维,培养他们“动口说”“动手写”等能力,是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一个议题。【学情分析】我教的一二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加上我平时也常把“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辨”“促其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诱导得法,学生会表现出空前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时,教室内会涌动着一种积极探索、主动进取的热烈气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成为参与者。而因“参与”感受到的喜悦又会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探求愿望。【教学理念】关于语文教学,叶老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只领会教材的质与文还不够”,“必于教学之际培养其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能自领会之境。”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我组织本课教学时力求做到以引导学生感知、认识韩愈“论师”的主要观点为诱发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研究的欲望,围绕“师”这一永久话题设置了一系列疑问,并以此为作文契机,进而发动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大胆评论韩氏理论,提出自己关于“师”的见解和看法。【教学流程】一、课前学案课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照注解,把握重点字词语“惑、下、句读、遗、盛、不齿、专攻、拘、嘉、贻、乃、则、于、所以”等和词类活用的几个例子(如“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并疏通文意,进而熟悉并背诵全文。二、问题导入教师:同学们,“勇夺三军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师说》是倡导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的许多教育观点对我们现在来说,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比如说,他给老师下了一个定义,怎么说来着?(面向学生发问)(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跃跃欲试,已进入“愤”“悱”之境。)教师:好,请同学用文中原话回答。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同学积极思考(2分钟),然后举手发言,背诵出下列文句:板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文章第二段以及下列材料,开动脑子,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答韦中立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同学们左右低声研讨,然后发言。)尹积鹏:《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我国古代关于“师”的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作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少年人、贱人身上也可能有道,对于有道的人,不论其长幼、贵贱,都应该视之以为师。他还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为榜样,教训那些“君子”们。这就是说下等人也有值得上等人学习之处。这就不仅打破了天命观、天才论的框框,甚至也突破了剥削阶级的等级偏见,这在门第观念特别强的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