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集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登鹳雀楼教案篇1(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四)指导朗读、背诵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2.小结。3.背诵全诗。(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六).总结。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七)完成课后3、4题。布置作业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登鹳雀楼教案篇2教学目标:1、识字8个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3、背诵教学重点: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认字教学方法: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1、山2、日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先进入,后关门。3、板书目抽生画眼睛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登鹳雀楼教案篇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主要板书计划1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课外背诵古诗。第一教时任务:读通课文。策略:借助课件展开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