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之对应与代偿.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概念”之对应与代偿.doc

“概念”之对应与代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概念”之对应与代偿“翻译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阎得胜,1989,王高生,1996),这已是翻译界共识。“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反映。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的基要素,概念、判断、推理统称为思维的基本形式”。(程正方,2003:115)Kosslyn和Rosenberg(2004:324)也认为概念是对一组事物或事件的概括(Aconceptisagroupingofasetofobjects(whichmayincludelivingthings)orevents(whichcanspccifyrelationsbetweenthings,suchas"falling7'or"on"),可见,概念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活动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抽象和概括程度不同,概念有具体与抽象之分。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是具体概念,按照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是抽象概念。(参见彭稱龄,2004:246)例如,“苹果”、“梨”为具体概念,而“水果”则为抽象概念。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指概念的涵义,即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即指具有这些共同本质特性的全体对象。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冯广国,2002:99)总的说来,在一种语言中,具体概念内涵大,外延小,而抽象概念内涵小,外延大。如果以孤立的、静态的观点来看待概念的话,则可以武断地说,在汉英互译时,原语中无论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除少数例外,都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概念,我们都可以采用“对应”策略。然而两种语言之间互译、转换,绝不是简单的概念对应,而是思维内容的转换。思维内容由概念、判断、推理三要素组成,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要素,而不是思维的全部。概念与概念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collectionofconceptions),不是1加1等于2的关系,而是按照一定的句法、语义、语用、逻辑等关系组成概念组合(unionofconceptions),用以判断和推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1加1大于2的关系。这是以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概念。例如:“hands”(手)和“off”(离开、脱离)这两个概念,前者是具体概念,后者是抽象概念。而“handsoff”这一组合,绝不简单地为这两个概念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靠“判断”和“推理”来维系的。“判断”和“推理”也是思维内容的一部分,与“概念”一起构成思维内容的全部。HYPERLINK"http://blog.sina.com.cn/hebeigoogletuiguang"河北Google推广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行为,是思维内容在语言层面的转换。通常“handsoff”这一思维内容,译成汉语为“别碰!”,而不是“手离开!”。前者是采用“代偿”或“语义代偿”策略转换思维内容,后者是采用“对应”手段转换孤立的概念。实际上,语言运用中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是不断地变化的。我们知道,“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赵艳芳,2001:81)概念是动态的,词义也必然是动态的。例如:“Ifyourdietisheavy,youwillbeheavy”句中两个“社议巧”都是抽象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是不一样的,因而其相应的词义也是不一样的。在翻译这两个概念时,尤其是第一个“heavy”狀广,在汉语里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无法采用“对应”策略,只能通过一些“代偿”手段,来实现语际的词义互换。词是概念的物质化,词义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在表达概念时,词的选择受制于词法、句法、语义、语用、逻辑、社会心理、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同一概念在不同场合,所选用的词常常不同。这就是同义词存在的理据。在语际转换时,同一概念须用不同的词汇进行“代偿”,才能达到概念转换的目的。比如,汉语中“空的”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背景下,得用"empty","spare","vacant","blank","bare","vacuum"等英语单词来代偿,或与之“对应”。这也是“代偿”手段之一:“择善从优”(skilledinselection),也就是哪个词语表达最好就选哪个词语。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是它在语言里的用法(Themeaningofawordisitsuseinthelanguage.),也是这个理。从认知角度来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受人的认知环境、思维习惯、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等因索影响,因而概念既有全人类性,也有民族特殊性。全人类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民族特殊性使翻译有存在的必要。在双语转换时,“全人类性”则可以彼此“对应”之,而“民族特殊性”则不得不求之于“代偿”。例如,汉英互译时人们常用来举例的“⑷旧”,其内涵在汉英两个民族中是一样的,指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