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行走在消逝中——莫高窟的忧伤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今日的敦煌古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到了敦煌,就是要去看莫高窟的。如果说中国一定要有个称得上华丽唯美的地方,那么莫高窟一定当之无愧,不过那只是曾经,当时的一颗精美绝伦的“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的忧伤随风沙一点一点剥落,华美,直至成伤。从开洞以来,已有千年了,然而这千年的时光,留下的不仅是华美夺目的历史,那千年的风沙嘶鸣,也正日夜摧残着莫高窟的精美绝伦。造就莫高窟的茫茫沙海,也会成为扼杀这座艺术宝库的魔掌。也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座艺术宝库将会被堙没于沙海,繁华褪尽,回到他最朴实的模样。那时的我们,只能站在茫茫大漠,怅然叹息,追忆它绝美的曾经。从开洞起,莫高窟就在消失:美丽的事物总是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莫高窟深处大漠,恶劣的天气正在吞噬的着莫高窟。这里的雨少风大,强劲的狂风将沙子吹进崖面。天长日久,到处都有一定的磨损,九层佛的外观也有不断的破损。莫高窟如此高大,仰俯天地,却在很长时间是衣不蔽体的模样。由于宗教的变迁,佛教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数次劫难。早期,敦煌由于偏远,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僧侣和教徒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而到了11世纪,新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把数万卷经书和藏画放在藏经洞(现在的17窟)中近千年。而藏经洞在被王道士发现后就不停的遭受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了,现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穴。再者,是不懂。现在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没有一点表情,眼珠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教,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令人惋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莫高窟的美,也没有什么兴趣面对呆板的佛像。不懂,又何来珍惜。历史赋予了莫高窟悠久而神奇的色彩,然而从藏经洞洞口打开的那一刻,他的眼睛里变多了一种忧伤和惋惜。从那之后,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就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他爱惜,两次徒步翻过茫茫戈壁去找敦煌县令,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但他不甘心,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使他彻底灰了心。然后他才变成了别人嘴里所谓的“卖国贼”。在他的眼里,看着它在朝中官员中下落不明,比把宝物卖给珍惜它的外人心痛得多。这也许就是一个爱惜它的人的选择。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得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美丽从来都是脆弱的,比如鲜花,比如烟火,莫高窟的美亦是如此。可能,在50年或100年后,这些华美的壁画,就会永远消失。夕阳洒在沙山上,丝丝缕缕的阳光在山顶跳跃,闪烁无比哀伤,为这动人心魄的美丽。为这美丽无可奈何的陨落。——行走在消逝中,聆听莫高窟的忧伤······华美,直至成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