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想北平》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想北平》教学案例【教学说明】1.立足于学情和文本的核心价值观要素民族文化,提供了个体赖以成长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提供了个体赖以认同的价值体系和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若是丧失了与自己民族文化有生命力的联系,精神上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今的高中生,作为在国外卡通片、麦当劳、可口可乐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无时无刻地受着崇洋媚外风气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认识肤浅、认同感浅薄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如何让这样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善?语文学科资源极为丰富,条件得天独厚——试以《想北平》一文的教学为例。《想北平》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怀想之作。作者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根生骨髓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影。作者笔下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都蕴涵着北平安静、温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围,处处都饱含老舍对于北平的思念、眷恋、担忧等深沉情感。高二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反复的品读让他们与作者、文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者眼中、心中的北平,深入作者的灵魂深处,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感受传统文化之于个人的价值意义。2.教学目标1)沉浸文本,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感受、体验优秀散文作品及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走近作家作品;自读文本,质疑问难。2.整合较集中的问题,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初步拟定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大致思路。二、激趣导入借助结构,对“想”字进行拆字解读(即:某种物状、相貌投射于“心”而产生的个性化感受),为文本研读作情感铺垫。三、文本研读1.整体把握,体会真爱出示学生画作“北平印象”,分析有无画出老舍文字表达之意?(初步解读文本4—7段,结合相关信息对画作展开评价;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字里行间的自豪得意之情,体会作者对于北平执拗的偏爱。)2.深层探究,解读内蕴文末“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中的“落泪”,作者究竟是想将怎样的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补充归纳、理性提升,如:乡土之思、国运之忧、文化之恋。)3.课堂小结,归结学法1)关于“说出”与“说不出”、“画出”与“没画出”。2)关于散文的阅读、汉字的魅力。四、作业布置1.第三段首句“俊伟”一词似与作者笔下“我的北平”的特点不相符合,请谈谈你的理解。2.小练笔:在你心中,一定也有对某人、某个地方深切难言的情感,以《想……》为题,试着学习老舍先生的表达技巧,把说不出的感情说出来,500字左右。【教学实录片段】说明:关于深层探究,解读情感内蕴环节的教学实录师:第2段说“只有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落泪,这不只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而“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那么,作者究竟是想借“落泪”一词揭露一种怎样的内心呢?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生1:我查了一些资料,说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写作时作者已经离开北京十多年……所以,漂泊在外、身处异乡的作者想要表达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师:我们同学是结合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的相关经历,所以读出了“落泪”一词背后潜藏着的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难以自抑的乡土之思。可见大家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这很好。那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呢?生2:应该还有一种担忧。师:这又怎么说?生2:刚才同学说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这正是小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北京那里的形势应该也是很危急的,所以作者应该也会深深地担忧着故乡的命运。师:你反复强调“应该”,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吗?有没有更确切的说法?生2:好像没有,只是感觉。生3:作者想的是北平呀,为什么叫北平而不叫北京?我查了点资料……(介绍北平称法——略)所以,北平失去国都的地位已有八年,不再是作者离开之前的北京,又将面临日军铁蹄的蹂躏,对于这种状况,作者肯定是忧心如焚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