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doc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摘要: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初步形成,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也变得十分严重,车辙问题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许多沥青路面都不同程度产生了车辙。可以说车辙是道路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除了影响行车舒适性外,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由于沥青混合料所固有的粘弹特性、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因素的多样性、车辙形成的复杂性等,使得永久变形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防治沥青路面的车辙也成为世界各国公路技术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关键词:高温;沥青混合材料;车辙试验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16-03车辙是沥青路面特有的主要破坏现象之一。据统计,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由于车辙而进行维修、加铺或翻修面层工程的比例占整个维修工程的一半以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调查表明,在州际和主要公路上车辙所致路面损害的40%;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调查表明由于车辙引起的路面损害高达80%。在中国,近几年来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在许多省区沥青路面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大面积的早期车辙破坏。长期以来,已经发展了各种方法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主要是以经验性或模拟性的试验为主,其试验结果与实际路面的永久变形相关性不好,不能完全反映沥青混合料高温永久变形过程,因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粘弹性材料,沥青路面第二阶段永久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塑性剪切流动引起的。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主要是针对沥青路面的车辙而言的。为了防止出现车辙,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合料车辙的试验分析来研究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一、国外对车辙实验的研究早在1962年美国AASHO试验路研究期间,对车辙路段进行了开挖,Hofstra提出的报告认为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应力,由此结果推荐使用高强度的路面材料。1987年Eisenmann的报告指出,沥青层的组成为5cm+18cm,出现的车辙表现出轮胎下方下沉量(体积)要大于两侧隆起的体积,说明车辙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压密造成的。而在此以后,车轮的下沉逐渐与两侧隆起的体积平衡,说明压密已经完成,车辙是由流动产生的。Hofstra还指出沥青路面的变形在路表面最大,越向下越小,这一方面是下部抵抗塑性流动变形能力强,同时也是因为下部的剪切应力小的缘故。根据AASHO试验路测定,车辙量随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到25cm达到极限,沥青面层再加厚车辙深度不再增加。此后,沥青路面车辙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在1982年召开的第五届CSDAP上,有关车辙预测的新文章很少,只有一些验证性论文,路面工程师们的兴趣已转移。但第五届会议以后,车辙问题又重新提出来,涉及到轮荷载和轮胎压力对路面应力与应变的影响,研究方向为材料特性与制定预测模型,有关的论文、报告十分丰富。从经验到考虑粘弹性的各种方法都有。在国外,对于重载沥青路面,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FreddyL.Robert、HaroldvonQuintus和W.RonaldHudson针对行驶重型车辆的公路进行了旨在修建高级路面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免养护路面的设计指标和方法:TRRL针对不同底基层和交通量超过8.0万标准轴时所需的密级配沥青碎石上基层厚度,绘出了设计曲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美国陆军工兵部对机场设计采用了CBR法,来适应飞机荷载,可以看出对重载的探索:澳大利亚公路学会在《路面设计·公路路面结构设计指南》一书中,提出了保证路用性能的设计交通量与有粘结基层(水泥处治稳定集料)的设计表层弯沉值之间的关系;法国大型环道试验进行了不同轴载作用下的车辙研究,并给出了回归公式;Walter.P.Kilareki对重车的影响及超载限值进行了研究,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H.Knoflacher研究了卡车超载对道路养护造价的影响。二、国内对车辙实验的研究中国公路科技人员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特性进行过大量试验研究,取得过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技术指标与标准,使中国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少了高温车辙的破损现象。在国内,由于重型车的不断增加,不少机构和学者也对重载交通路面进行了探索。对于重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山西交通科学研究所的黄勇、虞文景等人针对重载道路的特点,利用几种典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疲劳试验结构,根据疲劳等效原则,并考虑了车辆超载效应,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以层底面拉应力为指标的适应重交通条件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特点的车辆轴载换算公式和相应的设计方法。另外,同济大学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及重型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支持下,从汽车设计角度研究了轴重对路面的影响